东北网10月24日讯 眼下,微信正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人睡前或醒后的第一件事,都会刷新一下朋友圈,看看好友的最新动态,动动手指帮忙转发几条求助信息。
于是,有人在微信里看到了商机,成了微商;有人想找人、卖房,也会发到朋友圈求助。一时间,微信被称为“万能的朋友圈”。
基于这些原因,很多谣言和虚假信息,也得以传播,所以“万能的朋友圈”,在帮忙的同时,也添了不少乱。
求助信息疯狂转发帮倒忙
10月15日下午,一条求助信息在微信朋友圈被迅速转发。
信息的内容大致是,龙南医院出生一名早产儿,婴儿严重贫血,并且血型是极为罕见的RH阴性B型血,也就是市民俗称的“熊猫血”。
这条求助信息里还提到,目前大庆的血库和哈尔滨的血库,都没有这种血,希望微友能转发这条信息,让身边的朋友帮助扩散,寻找血源。信息的最后,还留有求助人的联系方式。
有人转发这条信息后,又补充道:“已经核实,是真的,不要质疑,转出去。”
得知此事后,记者第一时间与信息中所提到的龙南医院,取得了联系。
该院宣传科的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龙南医院的确收治了这样一名婴儿,但医院第一时间与大庆中心血站取得了联系,已于当日,给这名婴儿顺利输了血。
这名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实际上,中心血站有备用血源,这种稀有血型也有专门的群,寻找血源,并不像转发信息中所说的很难找到。
微信朋友圈疯狂转发这条信息后,龙南医院新生儿科,不断接到市民打来的电话,还有一些同血型的市民,直接来到了医院,要求献血。
这名工作人员表示,实际上这并不符合正常的采血程序。
记者看到,正是由于一些人的盲目转发,给医院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
热心转发未经核实白忙乎
记者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有帮忙转发求助信息的经历,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在做好事。
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说,她的微信好友大约有200人,多数都是同学和同事,自己也会时常刷新朋友圈,看到有人乘车丢包、寻人等信息,都会毫不犹豫地转发出去。
“真没考虑过要去核实,我觉得那样做挺麻烦,反正就是随手帮别人转发,如果是真的,能够帮上忙就更好,要是假的,帮不上忙也没啥损失。”王女士说。
接受采访的市民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这也就给了一些虚假不实信息传播的空间。
市民赵先生告诉记者说,他曾经转发过一条寻人信息,大致意思是说,有一名小朋友,在自家附近丢失了,孩子知道父母的电话,并且从监控录像上,看到了有人带走了孩子。
在转发这条信息不久后,他发现又有了雷同的信息,只是事发的小区,名称变了,但是留下的手机号码,却是一样的。
好奇的赵先生在网上搜索了这个号码,发现这个号码,曾发布过不少类似的信息,他按照电话号码拨通后,才发现是空号。
应有效利用朋友圈呼吁理性转发
强大的微信朋友圈,其实让不少人受了益。市民高女士在一次乘车时,不小心丢失了自己的手包,包内的各种票据都很重要。
报警后,高女士编辑了一条信息,发布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内。
在短短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这条信息被很多人转发,当天下午,高女士就找到了遗失的手包。
采访时高女士告诉记者,通过这件事情,她觉得朋友圈真的很强大,完全可以给一些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但是不能盲目地做“机械手”,看到有人求助,就充当“爱心使者”,虽说只是一个复制、粘贴的小动作,但如果不经核实求证,很有可能会帮了倒忙。
“如果一个错误的电话号码被大量地转发,势必会给机主增添麻烦,转发的意义与转发者的初衷,也就背道而驰了。”高女士说。
呼吁市民,理性对待朋友圈中的寻人、求助等信息,转发之前,最好核实真实性,让朋友圈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给别人制造麻烦或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