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4日讯 大庆女孩儿支教大凉山,为当地彝族村寨娃娃向家乡大庆求援,紧急需求一批衣物手套鞋帽,好让这些娃娃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仅两天时间,孩子们的冬装已经备齐。
22日、23日两天,热心市民共为大凉山的106名娃娃,备齐了全部过冬装备,都是嘎嘎新的。
目前,110双棉鞋、110条围巾、110个耳包、112顶帽子、103副手套、65块手表、数百件羽绒服,若干蚕丝被,均已到位。
支教女孩儿山顶三鞠躬
高呼:家乡人,好样的
大庆女孩儿杨悦,在瓦姑小学支教。10月23日,她在课间登上了附近的山顶,利用短暂的时间搜寻微弱的手机信号。在电话里,她询问家乡人捐助的衣物情况。当她得知手表、棉衣、棉鞋、手套、羽绒服等一一落实的时候,她兴奋异常,高兴得跳了起来。
她站在山顶,面对家乡的方向,庄重地鞠了三次躬,随后她在电话里高呼:“家乡人,好样的,大庆,我爱你。”
据了解,她来到这里支教,事先并不知道这里的条件如此艰苦。和她一同来的其他几位支教老师,由于适应不了这里的气候,已经先后病倒了,只有她还在苦苦支撑着。
她看到这里的孩子,在零下几度的天气里,还穿着凉鞋、雨靴,衣着单薄,湿衣服溻在身上,竟然没有干衣服换。杨悦流泪了。
她原本是秘密来到大凉山支教的,家乡人根本不知道。但是为了孩子们能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杨悦挺身而出,向家乡人民求援,为大凉山娃娃求得温暖。
家乡人没有让杨悦失望,仅用短短两天的时间,就把106个大凉山娃娃的冬季温暖问题解决了。而且,还会给周边其他的学校的孩子,带来帮助。
儿子眼中的“抠“老爸
一下子捐赠110双棉鞋
22日,皓尊表行的老板白冰,看到报道后,为大凉山的娃娃捐出了65块电子表,让孩子们戴在手上,无论走多远的山路,都不会为时间的问题困扰,不会上学迟到。
商人朱彬,在家中翻箱倒柜找出了102副手套,又给孩子买了一副。凑齐了103副手套(当时不知道大凉山方面漏报了三个孩子)。
10月23日早8时许,记者联系大凉山负责支教工作的杜老师。杜老师说:“准确地说,应该是106个孩子,希望还是按照110个孩子准备,因为学前班的孩子数字不准确。”
23日上午8时30分,一个电话打进记者热线,对方询问孩子需要多少双棉鞋,以及一些细节问题,记者问他的姓名和职业,他却闭口不谈。最后,他索要大凉山娃娃们的鞋子尺码,以及大凉山方面老师的联系方式,问完后就挂了电话。
事后,记者再三追问,在当天15点,才找到这个人的准确地址。这位先生在让区西苑市场门口,开了一家干果店,名叫张江利,今年53岁。
记者找到他时,他已经派儿子张明伟去市场看鞋的样品了。
张明伟对记者说:“我爸的举动让我很惊讶,在我的印象中,我爸过日子可仔细了,一分钱都能掰两半儿花。我们家是外地来的,我爸为了节省开支就住在干果店里,吃住上可能对付了。我认为这么‘抠’的人,对自己都不好,还能对别人好?看来,我错误理解我爸了。”据了解,张江利已经连续三年为四川、新疆、西藏等地捐赠物品了,这次更是捐了110双棉鞋。
不要问我是谁
爱心人士都很神秘
23日15时15分,两个女孩儿拎着两大包物品,吃力地走进报业大厦一楼大厅。她们带来110条围巾,是专门送给瓦姑小学的娃娃们的。
这两个女孩儿,见到记者拿起相机,放下东西转身就走。记者再三追问下,一个女孩儿才勉强说了自己姓刘,随后转身走了。
当日16时许,一个小伙子拎着三大包物品,来到报业大厦。里面是112顶毛线帽子,200双袜子。小伙子拒绝透露自己的职业,笑笑说:“不要问了,我能帮上这么多也是我的荣幸,感谢晚报给我这么个机会。”
记者再三追问,也仅仅知道小伙子名叫王涛,来自让区。
当日16时40分,记者在整理这些捐赠物品的时候,一个电话打进记者热线,对方是一位女士。她说:“我准备了110个耳包,孩子们冬天戴着不但可以避寒,跑跳玩还方便。我明天就送过去。
记者将赴大凉山
爱心企业家随行
截止到23日17时,大庆人捐往大凉山的物品,已基本备齐。
让胡路区爱心联合会尹洪阁主席对记者说:“爱心联合会为大凉山的孩子们准备了1000套羽绒服,百余条蚕丝被。具体怎么分配,还要和大凉山地区的教育部门联系,除了色底乡瓦姑小学的娃娃们,还要发放到其他贫困学校的孩子手中,争取让每一个孩子不再寒冷。”
记者将在近日前往大凉山瓦姑小学,亲手将大庆人捐献的爱心送到孩子们的手里。
届时,大庆爱心联合会的几位企业家,也将组团前行,去瓦姑小学,看望这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