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生活资讯  >  市民消费
搜 索
冬蝈蝈上市受哈尔滨市民热捧 一天销量可达几十只
2015-01-16 10:20:52 来源:哈尔滨日报  作者: 尹明 赵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哈尔滨日报1月16日讯 入冬后,冬蝈蝈火了。经人工繁殖后可以过冬的鸣虫,不仅受到老年玩家的喜爱,也很受冰城年轻人的青睐。30元一只的冬蝈蝈,配上象牙笼最高可卖到万元。玩家们将蝈蝈放进葫芦罐里揣进怀中,行走在冰天雪地里,听蝈蝈发出一声响亮的虫鸣,打破冬日的寂静。

  萌宠来袭

  冬蝈蝈成热销品

  正值寒冬,道外区花鸟鱼市场刘福英的冬蝈蝈店却一片生机盎然。

  “蝈蝈喜高温,每天都要装箱带回家,隔天再带过来。”刘福英说,蝈蝈也叫“百日虫”,原本寿命只有三个月,多数活不过秋季。人们为了留住虫鸣,采用冬季人工培育的方法,深秋10月购买新脱皮的蝈蝈,虫鸣可以持续到春节。在12月购入“新脱”,就可以过“五一”了。

  在刘福英的店里,摆放着4种鸣虫,有声音响亮的铁皮蝈蝈,有色彩鲜艳的绿蝈蝈,有能发出时针滴答声的吉儿,还有带着绵长颤音的油葫芦,其中铁蝈蝈因为叫声最响销量最好。刘福英告诉记者,10年前她开始从事鸣虫批发,生意一直不好不坏。今年以来,不知怎么蝈蝈一下成了热销品,最多时一天能卖数十只,来买虫的人中不仅有中年人,还有年轻白领和创业一族。

  天水竹笼

  蝈蝈的顶级豪宅

  “市场上的冬蝈蝈来自于天津、山东和河北,一只普通蝈蝈市场价30元左右,极品铁蝈蝈再配上象牙笼能卖到上万元。”香坊区花卉大市场里,汪鹏因售卖藏品级的蝈蝈笼成了圈子里的名人。

  在店内,记者看到蝈蝈笼的售价从数千元到万元不等:30年老竹制作,配以景泰蓝、乌木、银钩、雕花配饰,出自甘肃天水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李福恩之手的蝈蝈笼售价15000元;40至50年的老竹配以象牙边框,出自四川民间艺人之手的蝈蝈笼售价10000元;以玛瑙、玉石、银链做配饰,全部采用竹竿编制的甘肃天水笼子售价为3200元。

  据了解,甘肃天水民间艺人制作的蝈蝈笼曾经是清代皇室贵族的藏品。如今制笼的技艺面临失传,无形中抬高了市面上蝈蝈笼的价格。“我卖的笼子都是从民间搜集来的,有的笼子被玩家把玩后包浆上色,更有收藏价值。”汪鹏说。

  葫芦罐

  蝈蝈的移动“麦克风”

  卖笼子只是汪鹏结交虫友的一个手段,养蝈蝈才是他的主业。汪鹏与蝈蝈的交情有10多年历史,算得上资深玩虫专家。别人家的蝈蝈最多养6个月,他家的蝈蝈已经10个月月龄还依然叫得欢。

  “蝈蝈开嗓,要先喂荤食面包虫;等到蝈蝈开叫了,就要改吃素食胡萝卜。吃素能延长蝈蝈寿命。”汪鹏告诉记者,评判蝈蝈叫声好坏,玩家们要考量蝈蝈是否能叫出低沉、圆润、缓慢而有节奏、类似蛤蟆的声音,在北京,玩家们每年都会举办蝈蝈大赛,以叫声比高低,据说蝈蝈的叫声最高可达130分贝。而为了让蝈蝈叫声发挥到极致,玩家们会为蝈蝈配备移动“麦克风”——葫芦罐。

  汪鹏拿出一只从民间搜集来的葫芦罐,葫芦上雕刻着精美图案,罐口处还装有雕花的“蒙子”(即葫芦盖儿)。葫芦内部有海绵状组织会吸音不易反射,还要用饵茶泡过,再装上用黄铜或者白银做成的螺旋内胆,既能防止蝈蝈意外蹿出,还能增加叫声的颤音幅度。

  据了解,葫芦罐在玩虫的器皿中属于高档品,价位在数千元不等。现在还出现亚克力材质的,效果也很好。

  30℃湿毛巾

  蝈蝈汗蒸馆里遛弯儿

  “冬蝈蝈最早的历史得追溯到明朝,冬日赏玩鸣虫,并非当代首创,不过,现代人将蝈蝈玩出了新花样。”资深玩家刘先生先后养了12只蝈蝈,对蝈蝈习性有一番研究。他发现蝈蝈喜欢潮热的环境,在气温适宜的夏天,老北京人习惯将蝈蝈放在湿毛巾上遛弯儿。在冬天的哈尔滨,想要找一个温度适宜的场所十分不易,一些玩家甚至到汗蒸房遛蝈蝈。

  在汗蒸房里铺条湿毛巾,温度在30℃左右,打开笼门,蝈蝈会先用触角接触毛巾,然后从笼中出来,一般情况下,它既不跑也不跳,安安静静地在湿毛巾上行走,偶尔借用毛巾上的水汽来清洗爪子和触须,感觉舒适了还会亮嗓叫几声。如果想让蝈蝈回笼,就借助一件物品让蝈蝈爬到上面,利用蝈蝈向上爬的习性,将笼口冲下,让其自己回笼。

  刘先生说,玩虫玩的是一种心境,在枯燥的冬季,不论心情多么烦闷,只要听到悦耳的虫鸣,马上平静安宁。这也成为众多白领购买鸣虫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