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15日讯 在新常态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教育。”
然而,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家长急得心焦,学生备受煎熬,教师忙得无所适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饱受诟病……这让所有人都“压力山大”的背后,是经年积累的社会问题,是偏离的价值取向、“体面”就业的重压和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
教育,这个由家而国的老话题,在2015年的春天,再次引起了我省代表的极大关注。
跳出教育抓教育打破应试教育坚冰
“现在素质教育难落实,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怎么能出创新人才。”张亚英代表对如今有些中学教师缺乏责任心、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忧虑满怀:“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卷入课外‘一对一’辅导,都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家长苦不堪言。”
“中小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正在扼杀孩子的人性、天性和个性,再不能让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统一’孩子们的童趣、幻想和好奇心了。”罗涛代表如是说。
王佐书代表一针见血:高考是初级指挥棒,就业是终级指挥棒。考大学和就业的压力异化了基础教育。
“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传播、引领先进文化和良好社会风尚。要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孙喆代表有感而发。原来,某市政府为解决小学生下午放学较早,而许多家长因上班无法按时接孩子的困难,倡导学校开办有偿辅导看护班,却遭遇了教师们“不挣这个钱”的强烈反对。
代表们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化让滞后的教育难以适应。在喧嚣浮躁的社会里,缺乏清醒而有担当的精神力量。“应试教育的根源是功利主义,是教育价值观发生了严重错位。”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教育很难独善其身,往往被简单地当作了投资和牟利的工具。
“走出教育的怪圈,需要以更大的视角,在全社会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张亚英代表说,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跳出教育抓教育”,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齐心协力,才能打破应试教育的坚冰,真正迎来素质教育的春天。
追求有质量的公平立德树人回本真
“深化教育改革,不能只是‘两会模式’和春天的话题。”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体系、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0多万所,拥有2.6亿名在校学生,也拥有对教育质量不绝于耳的争议和批评。
中小学让孩子们成了“做题机器”,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即使受到大力扶持的职业教育仍地位低下,依然是学生和家长不情愿的选择……
所有的批评和调侃,都指向四个字:教育质量。
令人欣喜的是,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到今年“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教育公平有了新的内涵。
对此,刘东辉代表认为,人民对教育的要求提高了,希望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只有公平是不够的,还要有质量,要让更多的学校成为优质教育资源。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智发展放在第一位,在全社会倡导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克服教育工具主义和过度功利化,真正做到“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
按教育规律办事 深化改革要下“笨功夫”
新常态带来人力资源的转化与转型,结构调整最大的动力是人,要在人才技能转型上着重发力。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和老师。学校的一切工作和改革都要围绕学生和老师去做,充分释放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教育能力。”
然而,一所高校的调研报告写到:教师和学生对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不满意,甚至互相埋怨。学生批评教师上课效果还不如自己看书;教师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风不好;部分教授的课堂分不清是在上课还是在作学术报告……
对此,代表们认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要“去行政化”,按教育规律办事。高等教育要对接国际公认的大学评价标准,老老实实在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上下“笨功夫”。
“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升教育质量。”
然而从创办之初就善于瞄准经济社会需求的民办高校也遇到了制约办学质量提升的瓶颈——资金和师资。
“要大力支持、规范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刘东辉代表说,“不能泼洗澡水时连同小孩也泼出去,避免民办教育走进‘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管,一管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建议尽快修订已施行12年的《民办教育促进法》,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从立法角度鼓励公民性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如今,不仅民办高校频遇发展难题,曾经无限风光的公办高校也面临人才引进等体制机制障碍。王树国代表说,以前是难招高端人才,现在是我国每年“海归”人员多了,高校却受制于没有编制。建议国家采取灵活措施,为发挥人才作用创造政策环境,搭建事业舞台。
“教育不是管出来的,教学质量也不是有关部门评估出来的。再不能让行政化管理、编制固化等问题制约教育发展活力,影响教育质量提升了。”感同身受的陈述涛代表大声疾呼。
种种障碍横亘在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前方。不破除这些障碍,就无法实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就无法为新常态的中国输送千千万万的人才。代表们建议,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瞄准经济社会需求发展教育,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升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要和高等院校改革联动起来,在深化教育改革和立德树人上下功夫,在精神培养和人格塑造上求实效,为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3月的北京,春天的力量正集聚生发。记者耳边不禁响起了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说过的一句话:学校应当给学生的不是“面包”,而是一把“猎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