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晚报4月18日讯 16日报道的八旬老人在公交车上大便的行为令人瞠目结舌,引来网友的疯狂转载。近来,各地屡屡出现愤怒大爷的过激行为,老人掌掴未让座女生、为免票老人猛拽方向盘掌掴公交司机……大爷们脾气为何如此“暴躁”?
近日,记者走访哈医大一院、四院等多家医院精神心理门诊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查发现,老年人精神异常患者逐年增多,20%的70岁以上老人会出现认知功能异常,大脑功能下降造就了很多偏执极端的“老小孩”。
调查
精神心理门诊一年接治3000名老年患者
80岁的张大爷怀疑78岁的老伴有外遇,寸步不离地盯着老伴,盯到老伴“崩溃”;76岁的李大爷和儿媳吵架后,偷摸往儿媳鞋里放“情书”,诬陷儿媳出轨……提起老年精神异常患者的极端行为,哈医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胡建教授一口气说了好几个,生气时大喊大叫、摔东西的现象更是很普遍。
胡健介绍说,该中心一年接诊5万多名患者,其中老年患者占5%。比例看似不高,但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一直被人忽视,这3000名来医院治疗的患者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老年精神异常患者都被关在家里。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正逐年增多。
特点
压力过大、认知能力差
“大爷”极端行为多于“大娘”
胡健教授说,老年精神异常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患者占到六成以上,过激行为也多出现在男性身上。其主要原因是男性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高于女性,所以器质性脑病引发精神异常的“大爷”要多于“大娘”。其次是因为男性承担的社会责任多,社会压力大,神经总处于紧绷的状态,还不能像女性那样经常靠痛哭、倾诉等方式发泄,长期无法释放,到了老年积累过多易出现心理问题。
胡健分析,如果不是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活动自如,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老年人出现过激极端行为的主要原因就是认知功能异常。也就是说,老年人随着大脑功能下降,认知能力也随之降低,退步到如儿童一样,缺乏自控能力,没有正确的是非辨别力,思想偏执,即使自己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也认为是正常的,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做什么都是对的,这就是所谓的“老小孩儿”。
据统计,认知功能异常者在70岁以上老人中占20%,在80岁以上老年人中占到了50%。
注意啥?
老年人心理健康需过“四道坎”
记者调查发现,从55岁以后,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会突发不同的精神心理疾病,其中认知功能异常虽算不上精神疾病,却是出现极端行为的主要原因。
第一道坎
55岁至65岁“退休抑郁症”高发
这段时间正值离职退休阶段,很多人突然从繁忙的工作中脱离出来,觉得生活没目标、没奔头,有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会出现茫然、失落的情绪,调整不及时会引发抑郁症。
第二道坎
65岁至70岁“空巢期”易憋出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脱节,人际来往也逐渐减少,这段时间如果再没有子女的关爱,没人照顾,老年人会觉得活得多余,长期抑郁而憋出“心病”来。
第三道坎
70岁至75岁脑病易致精神异常
老年性小脑萎缩、多发腔梗、中风后遗症、帕金森式综合征、长期高糖的糖尿病等老年常见疾病都会导致脑病引起精神异常,这部分老年人自控能力差、辨认能力差,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第四道坎
75岁以上要当心老年痴呆
“找不到家了”是老年痴呆最好的衡量标准,这部分老年人一般不会出现过激行为,对社会没有危害,却无法照顾自己,身边必须有人监管。
咋预防?
不要等到退休才调整心态
50岁以后就要学会释放压力
“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老人一般处于两个极端,生活状态要么很好,要么不太好。”胡健说,缺少社会关爱、家人照顾、经济条件不好的老年人容易对社会不满,对家人愤恨,出现极端行为。同时,中年生活太优越,具有领导职务的人,步入老年后会觉得受到社会冷落,觉得周围人都得照顾他,在公共场所也易出现过激行为。
“为了保证老年心理健康,从50岁以后就要学会释放压力。”胡健建议,不要等到老了退休了再想到调解心态。步入50岁后,人就要学会放下,不要怀有憎恨,心态逐渐释然,在经历退休、儿女独自生活后都要学会宽慰自己,这样才能平稳过渡到老年,并在老年时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生活不要太过乏味。
同时,胡健建议,社会和家人一定要重视老年精神异常患者,发现异常行为要及时到医院治疗。此外,精神异常的老年人如果独自外出发生任何危险事件都要由儿女负责,因此,外出时一定要有人陪伴,以免发生意外。
【事件回顾】公交司机劝老人坐稳扶好 老人一气之下公交车里"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