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丁香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摄影 冯健
东北网9月21日讯 9月20日7时01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团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紫丁香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悉,该卫星是我国首颗由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这次成功也标志着哈工大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一次新的尝试。【详细】
【关于"紫丁香二号"你了解多少】
我国首颗由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哈工大“紫丁香二号”发射成功
科研团队协同攻关。
“紫丁香二号”是哈工大研发的第五颗卫星,重12公斤,对探索微纳卫星在未来航天装备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卫星旨在构建飞行软件在轨试验平台,在空间环境中,对FPGA软件的可靠性等进行验证;同时,基于星上电子设备,可以进行全球航班、船舶等状态信息的收集和大型野生动物踪迹跟踪等任务;卫星还携带了一个工业红外相机,可实现对森林火灾、极端天气等造成的地温变化进行成像与监测。另外,卫星作为试验平台,搭载了两组新型超轻高精度敏感器,先期开展在轨测试,确保该产品在后续其它型号的成功实施。

科研团队协同攻关。
记者今日在地面站看到,随着成功接收“紫丁香二号”发回的信号,学生团队成员和在场的老师禁不住欢呼起来。大家拥抱在一起,一些人湿了眼眶。航天学院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韦明川负责该卫星总体设计兼测控,他平复心情后对记者说:“成功的那一刻,我有几秒钟的走神,突然想起刚起步的时候我们的梦想被人质疑,如今只有短短的5年,它已经发射升空了!”谈到成功后的感受,他说:“志同道合的伙伴是难得的财富,经验丰富的老师是难得的益友,最难得的是一所敢于支持学生‘真刀真枪’参与航天项目的大学。”【详细】
【长知识】
纳卫星是什么?
纳卫星:通常指质量小于10公斤、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卫星。与微型卫星相比,纳型卫星对遥感系统在质量、体积、功耗等方面的要求更加苛刻。它是基于微电子技术、微机电技术、微光电技术等微米/奈米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卫星的一体化设计和集成度更高,体现了航天器微小化的发展趋势。
纳卫星的体积和重量远远小于传统卫星,但其组成结构及研制流程却与传统卫星相差不多。
【解密:长征六号与“紫丁香二号”是啥关系呢?】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此次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搭载发射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研制的开拓一号、希望二号、天拓三号、纳星二号、皮星二号、紫丁香二号等20颗微小卫星。
这么一说,你就知道了吧!哈尔滨“紫丁香二号”是长征六号成功送入太空中的一颗小卫星。
长征六号在太原发射,一箭20星创亚洲之最。
【长征六号技术4大新看点】
长征六号在太原发射,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的轨道,创亚洲之最。
创新一:多星发射
长征六号首飞箭采用一箭20星状态,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和国防科大、清华大学、哈工大、浙江大学等单位研制的20颗卫星送入了预定的轨道,在国内属于首次。
创新二:绿色环保
据火箭研制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关人员介绍,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第一型投入发射应用的火箭,首次采用了我国最新研制的高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的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
创新三:火箭测发模式“三平一快”
在传统概念中,火箭执行发射任务,都需要分段运输至发射场,再在塔架上完成各子级的垂直吊装总装和测试。长征六号针对后续卫星发射的需求,在国内运载火箭领域创造性地采用了“三平”测发模式,对现役火箭的测发模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变革。
所谓“三平”,即“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运输起竖发射”。火箭在水平状态下在厂房内完成全箭总装和测试,包括与卫星的对接,同时将整发火箭水平放置于专门研制的自行式整体运输起竖车上,由起竖车将火箭水平运输至发射工位,并完成水平对接、翻转起竖、垂直定位、燃料加注和发射等动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大大简化了发射区操作时间和发射台占用时间。
按照设计,采用“三平”测发模式的长征六号的发射准备周期仅需7天,有力适应卫星发射低成本、短周期的需求。
创新四:航天“智造”迈向4.0
据介绍,长征六号在设计中采用了全箭数字化协同研发及一体化总装集成技术,形成了从总体到分系统到重要单机、自顶向下的数字化设计流程,建立覆盖总体、分系统及关键单机的三维数字样机,大大降低了研制成本。
为了更好地降低火箭自身重量,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次采用了大温差隔热复合材料夹层共底贮箱。由于长征六号使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贮箱采用夹层共底结构形式,就意味着夹层共底要承受液氧、煤油两个独立系统的正压、反压载荷,同时还要抵抗液氧和煤油之间将近200摄氏度的温差。试验、改进、研制……16个月,22个贮箱,六次低温加注、强度试验,最终攻克了夹层共底研制难题,并掌握了激光扫描及仿形加工、结构件整体胶接成型等关键制造技术。
【长江六号发射的意义】
长征六号成功发射有效验证了我国在大推力、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在运载火箭现代化、推进剂无毒化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也拉开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投入使用的序幕。【详细】
【盘点: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
长征六号是首个飞入太空的成员:总长为29.3米、起飞重量103吨的长征六号,是第一个飞入太空的成员,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满足航天器快速发射需求,承担着一箭多星的发射任务。这次,它将20颗卫星送上太空,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的新纪录。
长征五号是我国体型最大的运载火箭: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中,个头最大的是长征五号——直径5米,最大身高63.2米,体重865吨。长征五号最大的突破是运载能力的提升。它的低轨道,也就是“神舟飞船”运行的轨道,运载能力从9吨提升到了25吨;而“嫦娥”系列探测器所在的高轨道运载能力更是从5.5吨提高到了14吨,这意味着长征五号已经在国际运载火箭家族中达到了一流水准。未来,它将承担我国探月三期、深空探测等任务。
长征七号预计明年实现首飞:比长征五号火箭块头稍微小一点的,是长征七号火箭,属于中型火箭。火箭长度为53.1米,起飞重量594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3.5吨,主要用于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目前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已经完成了研制工作,预计将在明年先后实现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