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18日讯 2015年,我省粮食再获丰收,实现了“十二连增”。但丰收中也有灾情,“十二五”期间我省每年有上百万人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省委、省政府始终秉持为民的执政理念,高度重视救灾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时刻关注受灾人员的冷暖。“十二五”期间投入救灾资金25.36亿元,接近于“十一五”时期的3倍,全省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高,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无忧。
核查定损把关严不被浮云遮望眼
“黑龙江省灾情核查误差率不超过3%,是全国灾情准确率最高的省份。”这是2013年初冬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视察同江市、抚远县灾民救助工作时,对我省灾情核查工作的评价。近年来,省减灾委、省民政厅始终把灾情管理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五年间组织培训13次,培训灾害信息员1万余人,1099人取得国家职业等级证书,灾害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全面提升,依据标准核灾,实事求是报灾已经成为一种习惯。2013年,我省发生了特大洪水,灾情核查联合工作组克服困难到一线、查实情、看实物,不讲情面,严格按标准确定灾情数据,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依据。灾情核查仅半个月,省委、省政府一次性下拨救助资金9.6亿元,资金额度之大,下拨速度之快均创造了历史。
救助标准翻两番受灾人员无忧烦
抚远县浓桥镇新海村村民武志刚住在宽敞明亮的50平方米彩钢板房里,向记者回想起2013年的事情时,还不停地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原来腿部残疾的武志刚和母亲住着不到35平方米的土坯房,2013年的特大洪水将小屋冲毁,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省民政厅为每户水毁住房补助2.9万元,抚远县又给予1.1万元的补助,新海村将补助资金集中起来修建新房,娘俩没有花一分钱就住上了新居。“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拿出9亿多元帮助受灾人员修建房屋。其中,2013年给予的补助水平是国家标准的两倍多;省委、省政府还拿出近1.5亿元资金给过渡性安置人口每人每天补助15元,远远高于全国及其它省份。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共投入救灾资金25.36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加投入16.8亿元,资金总额和平均补助标准均翻了两番,保证了受灾人员灾后的生活水平不受大的影响。
社区宣传为阵地全员参与广受益
“灾害来了咋办、往哪跑、怎么自救和互救?”几年前大多数人都回答不上来。现如今,社区的大爷大妈和孩子都能说的头头是道,这和全省大力开展社区减灾工程是密不可分的。“十二五”期间,省民政厅拿出1800万元福彩公益金大力开展社区减灾工程,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防灾减灾演练、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等活动。目前,全省2200个社区启动了减灾工程建设,并且创建了261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08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每个社区都设置了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点、宣传教育活动室,社区抵御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
储备体系织紧密物资保障有底气
“灾害发生后12小时将救灾物资发放到受灾人员手中。”这是几代民政救灾人的梦想,现在终于可以实现了。2013年底,省民政厅积极向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争取的中央全额投资5347万元的中央救灾物资哈尔滨储备库得到了正式批复,经过两年的建设2015年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省政府又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3个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分库,目前我省标准化救灾物资储备库面积已经达到了2.42万平方米。“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共投入资金3720万元,采购救灾物资从过去单一的棉衣被、帐篷到现在的折叠床、取暖炉、棉衣裤、应急灯、发电机、便携式厕所和多功能棉服等,救灾物资品种不断丰富,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更加符合我省受灾人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