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
记者手记:“国林速度”
国林木业城是绥芬河“进口抓落地”的典范。让一根进口原木,在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内“吃干榨净”。据不完全统计,不包括在绥芬河本地分流的部分,每天通过国林木业城物流体系运往全国各地的俄罗斯原木深加工产品,就有15辆货车,每车装载40多吨。
2014年,国林木业城兴建。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创造了“国林速度”。两年多前,国林木业城还是一片大工地的景象。时光飞逝,转眼间,国林木业城现在俨然一个漂亮的小镇。现如今,国林木业城内配套设施完善,园区内企业资源共享,企业生产如鱼得水,发展充满活力。用一些木业企业负责人的话说,在国林木业城办厂,省心、省事。
时间是最公正的考官,时间匆匆过去,国林木业城不负众望,成为边合区项目答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许此时,俄罗斯的木材,正带着中国工人的细腻、稳重穿过大洋,镶嵌在欧洲人的卧室里,客厅中……同时也以独特的风格和过硬的质量叫响了绥芬河的品牌,让世界知道:在中国东北边陲有个地方叫绥芬河。
考察绥芬河综合保税区
记者手记:播种在美好的秋天
秋天,收获的季节。然而,在美好的秋日里,口岸城市绥芬河,却播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绥芬河综合保税区,挖掘机舞动巨铲,推土机奔走轰鸣。这边,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中鼎跨境农业种植养殖及产品回运加工项目、侨兴跨境农业种养殖加工项目正在加紧施工;那边,商和啤酒精酿项目正欲借助“龙江丝路带”建设的东风,一展宏图;还有进口钾肥深加工项目已经开始试生产……一批“两头在外”、“一头在外”项目,在综合保税区内尽展风采,这些项目达产后将新增税收2亿元,成为绥芬河的经济增长新亮点。
播种,令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播种,令人行动充满力量。
政府大楼里那黑夜中不灭的灯火,市委书记、市长那24小时随时接听企业诉求的手机,综合保税区内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急促的脚步……为了精心呵护每一颗项目的种子,每个人都在努力着、奋斗着。他们的脸上写满合作的诚意,他们的心中充满发展的渴望。
采访中记者听闻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位投资商在绥芬河打出租车,司机在聊天中知道了车上客人的身份,下车后说什么也不要钱,并且坦诚地说:“你们来绥芬河投资,我们司机会挣到更多的钱。”投资商非常感动,毫不犹豫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
或许这位司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自身就是一个环境,一个实实在在吸引客商的软环境,它使绥芬河这座城市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软环境就是软实力。它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成就一座城。
考察穆棱经济开发区
记者手记:一马当先的穆棱人
穆棱,是一句满语,“马”的意思。它地处牡丹江、鸡西、绥芬河三角地带的中心区域,是“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和“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年初以来,穆棱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牢牢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他们倾力打造穆棱经济开发区、绥穆合作园、建材产业园、商贸产业园“一区三园”,依托周边6个国家一类口岸,借助大连内陆港和滨绥铁路绥穆既有线,探索引建俄罗斯宽轨,推进陆海联运和铁海联运,建设大通道,促进大开放,集聚大产业,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让加快发展的梦想,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目前,在穆棱经济开发区这个项目承载平台,共有153户来自全国的企业,形成了木家居、塑料及麻纺、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集群……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木制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穆棱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龙江丝路带”建设上,有内容、有亮点、有突破,走出了一条对俄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路。
一马当先的穆棱人,以“激情、敢为、坚韧、包容”的精神,积极构筑开放大平台,努力建设国际大通道,勇立“龙江丝路带”大浪潮头,奏响了实干兴市的最强音。
考察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
记者手记:精神的力量拂过岁月年轮
9月,巍巍完达山下,兴凯湖畔,已是微冷的季节。60多年前,王震将军在这片土地上亲手点燃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第一把荒火,“向荒原进军,向荒原要粮”的号角在1947年吹响。金秋时节,走上这片富饶的土地,对于“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的感悟犹深。
曾经的北大荒,亘古荒原,杳无人迹;如今,荒原变良田,沃野千里远。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在密山市,一张张老照片中,我们仍能触摸岁月的年轮。
纪念馆中的五色土,寓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十四万复转官兵和五十四万支边青年。我们知道,当年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共有五个群组:荣复军人、地方干部、城市知青、科技人员和移民。
边走边访,北大荒人的开荒史在脑海中频闪,在思绪中回旋。
如今,“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北大荒原始风貌已不再,但通过纪念碑上锹、镐、扁担、抬筐和犁这些当时用的劳动工具,仍能看到北大荒初拓时的情景,军服、军壶、军号以及当时用的大铁锅,组成了鲜活的生活场景,反应的是当时艰辛岁月。当我们抚摸巨型浮雕,当年的创业情景就像一部老电影一幕幕上映。
不是历史的亲历者,更应铭记艰苦开拓的历史。当第一把荒火在北大荒点燃,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大荒升起,当第一批收获的粮食从北大荒运出,都凝聚着无数开发建设北大荒人的青春和热血。今天的我们没有亲历那时凛冽的寒风,没有经历那时厚厚的冰雪,没有住过破旧的茅草屋,没有因踏查荒原冻掉脚趾,因为第一代北大荒人经历了那些,将烈火豪情植根于昔日的北大荒,才有了今天的中华大粮仓。
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过去的岁月,经过三代北大荒人的开拓进取,如今的北大荒的图景已是彩色的。我们看到,在巍巍黑土地上,北大荒精神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加熠熠生辉。
相关新闻:省委省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会记者手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