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9日讯 (记者 杨帆) 28年,整日与火为伴,在超高温的熔铸炉前作业,夏天一身汗,冬季火烤胸前暖背后风吹寒。一旦合金熔铸过程中控制不当,就会有铝水溢出导致烧伤。杨海峰作为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熔铸厂的一名产业工人,就是用这样的坚守“熔铸”出铝合金帝国的“中国制造”。
1988年,杨海峰从部队复员了,他牢记父亲“艰苦的环境才能锻炼人”的嘱托,来到了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熔铸厂当了一名铸造工,面对五十年代的陈旧设备和上百种合金、规格的技术难度,面对夏天干活一身汗,冬季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铸造艰苦作业环境,面对合金控制不当铝水溢出,爆炸声响的危险,无数个面对他曾有过彷徨,但让当过兵的他最终没有退缩,选择了坚强,他向师傅学,向工程技术人员学,向书本学,从精炼到扒渣,从1号岗到2号主操岗位,从优秀的铸造工到组长,工长,作业长,一干就是二十八年,青年变成了成年,单身成为了父亲。
在铝合金制造业高危的熔铸岗位,杨海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咫尺匠心,他用28载坚守,“熔铸”出铝合金帝国的“中国制造”。令“技术流”大工匠杨海峰最引以为荣的是,“神舟”系列飞船上所使用的铝合金材料,80%以上都是由他的团队铸造的。
要生产出航天、航空有竞争力的铝合金材料,就要掌握好铝加工的核心铸造技术,近几年公司试验的7系和某系大规格铸锭,属国家重点工程,这种合金是优良的航空、航天材料但成型困难,堪称是铝合金铸造的禁区。目前只有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能生产。杨海峰深知该合金铸造的困难程度,但他并没有放弃退缩,他苦苦思考问题的关键所在,翻阅查找了大量相关参考资料,将搜集的信息与多年铸造工作总结的经验结合起来,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试验大纲,在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试验中,一次、二次、三次……在试验中发现缺陷经过论证他向技术人员提出了改进成型工具,调整铸造速度,水压的工艺参数的想法,按照他的建议,终于一次试铸取得圆满成功,成为世界第四个能生产这种合金规格的国家,高难合金的试铸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我国该合金材料的垄断局面,不仅为公司创造了价值不菲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满足我国航空、航天业的发展要求,神舟系列飞船上所使用的铝合金材料80%以上都是由他所带领的团队提供的,为航空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杨海峰同志就是靠这种敢于创新钻研的精神,在铝合金铸造领域不断探索着,实践着。
杨海峰像一团火为东轻铝镁熔铸事业无私地奉献着全部的光和热,他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人,一个为了铝熔铸发展而无私忘我工作的人,一个行动多于言语,付出多于回报的人,他那执着、甘愿奉献的精神,为了中铝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以勇于创新的胆识,去攀登银色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