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言传身教淳朴家风 淡泊名利大医精诚 ——记95岁高龄仍坚持出诊的“国医大师”张琪(下)
2017-03-21 06:05: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杜筱 王刚 牟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1日讯(记者 杜筱 王刚 牟雪)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世代沿袭的道德规范和处世言行。每一个人都在一个具体的家庭里长大成人,其人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毋庸置疑,无论是历史上的先达贤人,还是当代的道德模范,无不沐浴着优秀的家风。换言之,一位先达贤人的身世,往往有一个好的家庭和家族。一位道德模范的足迹,往往打着好家风的烙印。

国医大师张琪(资料图)

  95岁的全国首届“国医大师”张琪教授在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的道路上奋斗了75个春秋,影响成就了以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为代表的繁荣的黑龙江省中医药事业,成为黑龙江省中医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而且,他不但继承和发展了前贤精湛的医术,同时也秉承了中华民族仁爱、纯良的治家之风。在张琪的身体力行和家风家训的熏陶下,张家后代英才辈出,事业有成。

  同时,从善行医、淡泊名利、善调畅情志的张琪,也以其95岁高龄仍身体康健,坚持出诊,向人们传达着中医养生的魅力。

  大亲:以仁治家重养德,言传身教润无声

  张琪为人忠厚坦诚,与人为善,他不但继承和发展了前贤精湛的医术,同时也秉承了中华民族仁爱、纯良的治家之风,形成了张家正直善良、学有专长、互敬互爱的家教家风。其谦恭和蔼的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张家几代人。

良好的家风影响和教育着张家几代人。(资料图)

  在张琪子女的记忆中,父亲要求他们“做人德为先”,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张琪接人待物总是那样语气平和、和蔼可亲,遇事不怒,遇到不同意见,他也会耐性倾听。从他们年幼时起,总会看到一些素不相识的患者登门求诊,父亲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诊治。成为国医大师后,他仍然是那样谦恭和蔼,乐于助人。对待患者,无论是追到诊室的、挡在路上的、电话咨询的、闯进家里的,他都尽力接待,总是说患者看病不容易,能为他们解决点痛苦,累点应该的,心里很高兴。

张琪教授的儿女为拥有这样一位好父亲感到自豪。(资料图)

  张琪对子女教育身教胜于言教,他的这些优良品质对子女影响颇深。他还常以自己的从医之路告诉儿女,向着既定的目标发奋努力,就会成功在握。他关心子女的学习但不强求,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专业。

  大女儿张佩霞1964年高中毕业报考志愿时,父亲希望她报哈尔滨医科大学先学西医,而后再跟他学中医,将来当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可是女儿受多方面影响报考了理工科,学了自动控制专业。他虽心有遗憾但还是全力支持大女儿完成学业。

  五女儿张佩青,从1983年考取张琪硕士研究生到1991作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跟随父亲从事肾病临床科研30余年,时刻不忘父亲教诲,不断学习和进步,50岁时还考取了国家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如今是黑龙江省中医肾病专科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取得的这些成就无不浸透着父亲的心血。

五女儿张佩青时常向父亲请教。(资料图)

  在张琪的言传身教下,七个子女都抓住机会上学读书,以父亲为楷模,刻苦学习。虽然受到文革的影响,但都以不同的形式完成了大学教育。无论从医从教从事管理等行业,都是秉承正直善良的家风去做人做事,在各自的岗位上独挡一面,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第三代孙儿辈9人中,有博士后1人,博士3人,硕士3人。他们都学有所成,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显露头角。

  张琪的大外孙,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儿二科主任、医学博士王海告诉记者,姥爷九十多岁仍坚持不懈地学习,各种中医书籍、《中医杂志》、《新中医》等杂志一直摆在他的案头。有一次出门诊,有一例难治性白塞氏病,在国内多处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姥爷第一次治疗觉得把握不大,仅开了两周中药,特意嘱咐他吃吃试试,两周后再来一趟。姥爷回家后查阅了不少古医籍和现代杂志,在第二次就诊时开方迥然不同,患者病情很快得到缓解。此事给王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姥爷这种在学术上“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也一直鞭策着他。

悬挂于张琪国医馆的其亲自书写的书法作品是他真实的写照。东北网记者 杜筱 摄

  在张琪身边长大现任211医院外科副主任的朱四强从小就目睹姥爷治病救人,尤其是在他高二时患重感冒高烧不退,姥爷的中药使他转危为安时,遂立志学医。因他酷爱外科,选择了西医院校,第一军医大毕业后刻苦钻研业务。受姥爷影响积极向上,2013年孩子才一岁时就参加维和部队去马里并担任副队长负责医疗工作,业务技术提高很快,受到大家的好评。

  让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当老师的杨萌记忆尤新的是,他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三中,不觉有些骄傲起来。姥爷看在眼里,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在送给他的集邮册里夹了一张小纸条,写着“谦受益,满招损”,让他颇感羞愧。从此,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都以此时刻提醒自己,直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

  “互敬互爱”在四世同堂的张家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张佩青告诉记者,当年,年仅17岁的母亲嫁入张家,在父亲远离家乡在外闯荡时伺候照顾年迈的太公公、太婆婆直到他们入土为安。后来随父亲到哈尔滨安家后,为支持丈夫学医和从医,母亲承担了全部家务,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这些都使儿女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身体力行。尤其是2010年母亲患脑梗半身不遂,子女们轮流值班精心护理,并照顾父亲起居、出诊、讲课及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互相间没有攀比,没有退缩,都抢着多干。

  这种孝顺老人的精神,这么长时间的坚持,潜移默化地教育着下一代。怎么照顾好姥姥姥爷、怎么孝敬好父母、怎么教育好子女……成了他们时常讨论的话题。而“幸福的老张家”微信群不仅是一个孝敬父母沟通信息的平台,也是张家和和睦睦、相亲相爱的一个传承的见证。

  大简:调畅情志修心神,随和得康享长寿

  二月的哈尔滨依然寒风凌冽。2017年2月20日,大雪后的早上,在张琪简朴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这位国医大师。正如传说,虽然鬓已花白,但耳不背,眼不花,满口牙齿齐整无缺,精气神也很好,根本看不出来他已是95岁高龄。

95岁高龄依然身体健康,十分健谈。东北网记者 杜筱 摄

  在被问到大家最感兴趣的养生秘诀时,张琪笑着告诉记者,其实并没有什么秘诀,人逐渐衰老是自然规律,谁都不可抗拒,只需一切从简,科学对待,泰然处之即可。具体来说有三个重要,就是调畅情志很重要,精神愉快不易得病;合理饮食很重要,因为病从口入;适度运动很重要,因为可以强身健体。

  中医认为百病都源于“七情六欲”,即人的健康与精神面貌息息相关。养生最重要的是调摄精神,调摄精神最主要的是快乐。张琪的快乐主要源于他所钟爱的中医药事业,因为热爱,所以快乐。75年来,张琪从未间断过他所热爱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工作中获得快乐。闲暇时,张琪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尤其古典医籍和医学杂志,从阅读中收获快乐。

  每天晚上六点半开始,看黑龙江新闻,然后再看中央台新闻联播,是张琪保持多年的习惯,以此了解外面的世界,保持不落伍。此外,他还喜欢写书法、听京剧、听音乐、看电影和好看的文娱节目,每当累的时候,就以此来缓解疲劳。遇到不如意的事或闲言碎语时,总是从客观上分析,自我调整,保持精神愉悦和心理平衡,绝不扰乱乐观情绪。

  在饮食方面,张琪十分推崇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食欲有节”。他认为,粮菜肉果是日常生活之所需,但应合理搭配,才能使人气血调和,百病不生。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健康的饮食习惯:日常不吃零食、不吸烟,不喝酒,按时进餐,食饮有节。饮食营养顺其自然,既不暴饮暴食,也不素食清淡,主张膳食均衡,荤素搭配。吃饭也以七八分饱为宜,不可过份限食,致饥饿太甚,损伤脾胃,从而患生他疾。

  此外,张老喝茶也很有讲究,平时喝清茶,认为茶可促进消化、清脑明目、利尿,能帮助清除体内有害物质,有利于身心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张琪指出,运动包括体力和脑力两方面。经常坚持进行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会使人精力充沛体力增强。对于运动,他认为,锻炼不单练形体,更是锻炼精神。要依据个人体力适度,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可益寿延年,但须持之以恒,但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张琪教授认为坚持锻炼是养生重要的一环。(资料图)

  长期以来张老天天坚持晨练,还在公园坚持了十多年的既能调和气血,聪耳明目,又能锻炼四肢关节和各个内脏器官的光浴、气浴和风浴的“三浴功”锻炼,做完后精神清爽身体有力。

2010年12月张琪在书房题写贺词。(资料图)

  现在,每天早上六点左右起床,洗漱后就会去书房练习书法,也时常在室内散步,直到微微汗出,行气活血。空下来会听听京戏,看看书,坚持学习,锻炼思维,让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已95岁高龄的他如今身板仍然硬朗,这与他经常保持运动不无关系。

与家人一起享受大自然。(资料图)

  在生活中,张琪是个俭朴随和的人,除了中医以外,什么都可以随便。烟酒不沾,饭菜随意,从不进补,也不做专门的疗养。不苛求情调,不附庸风雅,不贪图享受。性格随和,不急不火,很少见盛怒。这也是他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他强调,人们想要长寿,不是靠一朝一夕的调养、进补就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对于养生,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科学规律,泰然自若地调摄身心,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家风如雨,润物无声,是给予后代最好的无形资产,是留给后代丰厚的精神财富。

  张琪的家风不仅言传,更靠身教。他75载大医精诚的人生,沉淀了低调、豁达与睿智的朴实和向善的正能量,这种朴实的正能量支撑着他的家,也深深影响、感染着周围所有人,为人们树立了大师的榜样,也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附:“国医大师”张琪教授简历

  1922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

  1928年,在祖父文蘭公的教导下学习中医典籍。

  1938年,只身闯荡东北,从做天育堂药店的学徒开始,奋发苦读。

  1942年,通过了汉医资格考试,取得了行医证书。

  1948年,他以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中医师证书。1951年,在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脱产学习西医一年。

  1955年,调入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前身)执教。为培养黑龙江省的中医骨干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首批师资力量做出了贡献。

  1957年,参与筹建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并任中医内科研究室主任,逐渐将肾病的治疗与研究作为主攻方向。

  1964年,撰写了《脉学刍议》一书。

  1964年,去重庆参加全国肾病学术会议,他的大会发言“慢性肾小球肾炎证治”获得岳美中老中医等一致好评。

  1976年,组织人员编著出版了《中草药》和《中医基础》,为提高黑龙江省基层医生的中医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作为寥寥无几的中医界代表,决心为中医科技事业再扬风帆。

  1986年,国家科委和卫生部确定“七五”攻关计划,张琪关于“中医治疗劳淋”的课题中标。

  1990年8月,张琪与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焦树德、巫君玉、颜德馨、裘沛然等8位名老中医,为加强国家中药管理局的职能联合致信国家主席。

  1998年8月11日,张琪与邓铁涛等8位名老中医致信国务院总理,提出发展中医中药,弘扬民族瑰宝的重要性,“中医药学术的丢失,将是全民族的无法挽回的损失”。8位名老中医的进言,被称为“八老上书”,对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9年,张琪名医工作室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先进名医工作室”。

  2009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联合授予“国医大师”称号,黑龙江省仅此一人。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