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干打垒:“垒”起大庆创业脊梁
2017-04-28 08:51:31 来源:大庆网  作者:孙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4月28日讯 “干打垒”是一种简易的筑墙方法,在两块固定的圆木中填上粘土,将土夯实便成了墙,老会战们正是白手起家,在风雪呼号的荒原上“垒”起了家,也“垒”起了大庆创业的脊梁。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当年辉煌的干打垒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大庆红旗一村还残留着大庆石油会战几乎绝迹的原生态干打垒遗址。

  半个世纪前,来自全国各地、操着不同方言的近十万会战大军,在大庆这片热土上,在最简陋的干打垒里战天斗地。新闻中心记者刘为强摄

  低矮的土墙虽然在岁月中陆续坍塌,但村子中心刻有“农业学大寨”字样的大礼堂,让人马上就能回想起当年热火朝天的创业年代。

  50多年前的冬夜,雪粒“砸”入松辽平原上吱吱作响,国家建工部六局三处二大队瓦工队的张思文和工友们挤在大帐篷里的木板通铺上,大风半夜掀翻了帐篷。提起在大庆度过的第一个冬天,年近80岁的张思文老人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作为红旗一村礼堂上“农业学大寨”的亲笔书写者,张思文见证着这个小小村庄的辉煌。

  1960年,国家建工部六局奉命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作为曾参加过北京人民大会堂建设的全国赫赫有名的建筑队伍,令出如山,近2万职工和家属来到大庆。

  “生产高标准,生活低标准”,一张图纸,十一个街区、近百栋干打垒不到3个月就建成了,广大职工因陋就简,自力更生,用最快的时间解决了居住困难的现实问题,一栋栋干打垒就像一座座城堡,坚强有力地支持着前方的生产建设。

  “东北的冬天冰冻三尺,地比石头还硬,为了抢工期我们就动员职工和家属全员挖地基,用锯末子拌上原油点燃后焖化冻土,把冻土烤化一层我们就刨一层,然后再烤,一直到挖到近2米才挖过冻土层,年都在工地上过的,就是为了赶在开春前挖好地基保障龙凤炼油厂的建设。”说起当年战天斗地的壮举,张思文仍激动不已。

  2016年8月,家在新疆的徐光山坐了四天四夜的火车回到红旗一村,近80名当年在红旗一村五七学校读过书的老同学们相约回到这里,如今他们已分散在全国各地。李建刚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他在七岁时随家人来到红旗一村,是干打垒里面长大的孩子。“我们把这次活动叫做寻根之旅,孩子回家了!我们是在干打垒中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们都跟随父母在这里度过了最难忘的童年时光,那段经历、那段岁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记忆、更是一种性格和态度,父辈们在干打垒中的创业豪情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干打垒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根、我们的魂。”

  每一个站在红旗村干打垒前的人,都应该记住半个世纪前,来自全国各地、操着不同的方言的近十万会战大军,在大庆这片热土上,在最简陋的干打垒里战天斗地,用豪情和无悔书写着人生最美的一页,用奉献和奋斗锻造着这座城市初始的创业基因,他们留给今天的大庆最夯实的记忆和前行的信心!

  【链接】

  “红旗一村”是1960年国家建工部六局奉命参加大庆石油会战而建起的一处家属生活基地。最鼎盛时这里居住着200多户职工的家属和子弟,建工部六局的1000多名知青也在这里火热的锻炼过。随着国企的兼并重组,建工六局被解体,先后搬迁到湖北、天津、太原、包头和北京,剩下一个看守国有资产的“留守基地”就留在了大庆。

  “红旗一村”曾是大庆会战年代“农牧林副渔”全面发展的先进典型。

  2007年,“红旗一村干打垒群”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1月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手记

  东北特有的黑粘土、羊草绺子,一层一层夯实地不仅仅是一面面抵御严寒的土墙,更夯实了那一代人艰苦创业的脊梁,也夯实了大庆这座城市精神最坚实的底蕴!

  采访中,我一直在问当年住过干打垒的老人当时最苦的记忆是什么?当时的生活条件无疑是艰苦的,但在干打垒里出生、成长的那一代人对干打垒的记忆都是幸福的。

  每一个有过干打垒情结的人都把大庆看作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家,走得再远,都会记得根在这里。他们的身上流淌着干打垒锻造过的血液,是干打垒给他们的生命增添了深度和厚度。创业年代不计个人得失、艰苦创业奉献祖国的情怀深深刻在他们骨子里,让从干打垒里走出来的一代人生命的底色更加纯正。

  当年住在干打垒里的张思文们建设的龙凤炼油厂今天仍在使用中,已经成长为大庆千万吨石化产业,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和支柱,他们锻造的干打垒精神更是城市前行最原始的动力。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