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旅游
搜 索
“点赞兴安·八个十佳”推荐评选活动参评文化品牌(二)
2017-05-08 11:15:00 来源:东北网-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大兴安岭岩画

  大兴安岭岩画是绘制在石头上的图画,它是没有文字之前大兴安岭文化的最大载体。自2011年以来,大兴安岭先后在12个县、区、林业局(即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全境)发现39个岩画遗址,4050余单幅岩画,是目前黑龙江省发现岩画数量最多、区域最广、历史最久、内容最丰富的地市,在黑龙江岩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填补了黑龙江省相关历史缺环。大兴安岭岩画内容有整体天象崇拜,即太阳神、日月星云等图案岩画;自然崇拜,即树木、高山、河流等图案岩画;生殖崇拜,即带有巨大生殖器的男性、箭形生殖器、实心圆女性外阴等图案岩画;动物崇拜,即主要以鹿为主,另有虎、狼、野猪、熊、蛇、青蛙等动物出现;图腾崇拜,大兴安岭地区发现的“S形鹿角龙”岩画,线条优美,身躯无爪,头部使用极具美感的4根鹿角代替,充分证明了大兴安岭是我国龙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该岩画为中国第一处发现的以龙为表现手法的彩绘岩画,在中国岩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大兴安岭岩画还有表现祭祀场景岩画,主要表现为多人手臂上举,为萨满教祭祀时的舞蹈情景;有表现数量的岩画,具体为点状图案、线条状岩画等;有表现统治阶级的岩画,即戴有3个羽毛状冠饰的人与月亮、星星绘制在同一水平位置,显现出当时的社会已经具备了王权统治,大萨满已经具备部落首领或是“王”的特权;另有“十”字纹远古巫术符号、方向坐标等相关符号及各种神秘符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现,以揭开远古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中国鲜卑祖源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耳熟能详的敕勒歌本出自鲜卑民谣。经考证,北方古文明的发祥地鲜卑大山即为“大兴安岭的东南麓”,拓跋鲜卑曾在莽莽兴安岭繁衍生息、运筹林海,随着大兴安岭北方古文明的无字史书翻开扉页的那一刻,神秘的北古文明的灿烂明珠“拓跋鲜卑”祖源发祥地逐步揭开面纱。大兴安岭松岭区的鲜卑文化园坐落在拓跋古居地嫩江上游的多布库尔河畔,园区内“龙源问碧”、“四野苍穹”、“鲜卑祖居”、“兵工厂遗址”、“祭天遗迹”、“密境鲜卑”等景点,再现了古老神秘的拓跋鲜卑神韵。文化园以“给我一天,还您鲜卑三千年”为创作理念的舞台演出剧目,从北方古先民的“钻木取火、抗争自然、崇拜自然、南迁大泽、一统天下、抗争融合”的历史片段再现了拓跋鲜卑强悍、包容、融合的大爱精神,十二处景点与自然相得益彰,将虽经风霜剥蚀的神秘传说再现帝王灵山惠水。魏书《礼记》记载“祖居鲜卑山,瑞兽引路,南迁大泽”。清代屠寄撰写的《黑龙江舆图》中说“嫩江上游多布库尔河北边有两条河合为一支叫那古里河,是唐代室韦那礼部驻地”,那礼部为锡伯族,鲜卑又为锡伯族祖先,多源证明大兴安岭为鲜卑发祥地,鲜卑文化是大兴安岭生态、绿色、冰雪文化的集合体,是北方古文明的璀璨明珠,神秘的拓跋鲜卑文化在滚滚向前的中华文明大潮中体现出的包容大爱必将发扬光大、凝聚升华。

  原始鄂伦春文化

  鄂伦春民族是呼玛县唯一的一个世居民族,也是大兴安岭全区的“土著”民族。呼玛县的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族村是鄂伦春人的聚居地。鄂伦春族擅长狩猎,并有自己的生态观,以手工艺品雕刻见长,尤以桦皮雕刻最为独特,此外熟皮、刺绣等技艺都是鄂伦春族代表性的文化样本。一是萨满文化。鄂伦春民族信奉萨满教,萨满的活动包括医病、躯灾、祈福、占卜、预测等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现存中国目前唯一健在的萨满关扣尼。二是狩猎文化。鄂伦春族世代从事狩猎生产,这是鄂伦春人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鄂伦春族熟悉各种野兽的习性,并能根据其特点和活动规律采取不同的捕猎,他们的狩猎工具主要是枪、马、狗以及弓箭、扎枪等。随着国家禁猎政策的实施,鄂族猎民已不再狩猎。三是服饰文化。鄂伦春族的服饰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根据传统技艺创作出了一系列既能展现民族特色,又与现代审美理念相互融合的远古服饰、兽皮服饰、棉帛服饰、丝绸服饰以及抽象卡通艺术服饰,极具欣赏性和艺术性。四是饮食文化。定居前,鄂伦春民族由于居住和生存条件的制约,食物多为天然的山野产品,按照游猎民族的传统习俗制造出了一系列独有民族特色的饮食产品。五是传唱文化。鄂伦春民族有语言没有文字,传统文化的传承只能依靠口口相传。近年来运用国际音标在青少年中开展了语言教学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六是桦皮工艺文化。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持,建成了工艺品厂,购置了一批制作机械,目前产品种类、质量、批量、规格还有待于提高和改善。

  大兴安岭知青文化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浪潮席卷中国大地,呼玛也不例外地云集了8000多名来自上海、齐齐哈尔、北安、海拉尔等地的知识青年和400多名上海干部,由此,再次揭开了呼玛开发建设史上的新篇章。

  10年间,知青们突破高寒禁区,克服各种困难,创造了不朽业绩,为边疆建设、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10年后,知青们返城,凭借上山下乡时学会的生产生活技能,炼就的顽强不屈意志,养成的乐观向上品格,成为共和国一个时代的中坚。40多年过去了,知青们依然心系呼玛,不远千山万水回访第二故乡,以各种形式为呼玛的建设献计助力。

  为弘扬和展示知青在呼玛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光辉奋斗历程,2005年,呼玛县委、县政府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主体工程8000多平方米的呼玛知青宾馆。原在开库康乡插队的上海知青、英资上海银业投资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管其昌与15名知青返乡时为知青宾馆捐资15.3万元,上海知青共捐款51.3万元。宾馆内部开设了200平方米的知青展厅,陈列着许多知青们当年的照片,摆放着当年的房屋布置、劳动工具以及生活用品。通过文字、照片和实物完整地再现了当年知青在农村下乡的情景,展示了知青当年的精神风采及奋斗历程。呼玛知青宾馆内的知青展厅和浮雕,已成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和知青精神的教育基地。 2016年4月29日,呼玛博物馆建成投入使用。当年知青所用物品在博物馆中进行实物展示,包括日记、各种票证、有意义的老照片、知青撰写的文章、当年知青取得的奖状等各类物品;参照《知青风云录》及《知青风云录续集》中各公社、生产对知青名单;当年乘坐的东方红十号照片等。这种跨越时空的联系,建立起超出时代的友谊以及知青表现出爱国奉献的情怀就是知青精神的真谛,是堪与“北大荒精神”、“大兴安岭精神”媲美的文化源流。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