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当代愚公”写春秋 记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党支部书记张秀林(上)
2017-06-26 07:42:5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柏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26日讯 古代寓言中,有愚公立志移山开路,并率三名子孙“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现如今,在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也有一位被称作“当代愚公”的人。他带领村民搞运输、填坑造田、栽种红树莓、开办种业公司……46年间将一个负债村变成了一个有2亿元固定资产的全国500强村——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张秀林。

  6月21日,记者走进长营村,听村里人讲述张秀林的故事。

  临危受命“三靠村”

  长营村是尚志市一面坡镇政府所在地,绥满公路和滨绥铁路将村子夹在中间。在村委会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张秀林。67岁的张秀林头发全白、脊背微驼,一身洗旧了的迷彩服,但说起话来嗓音洪亮。

  “这个村当时是穷得不能再穷了。”谈到自己从哈尔滨下乡到长营村时的景象,张秀林说,长营村耕地面积特少,人均只有一亩半地,是一个“吃饭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三靠村”。

  1971年,当时的一面坡镇党委任命知青张秀林任村党支书。现实给这位年轻的村支书浇了盆冷水:村集体账面上只有3.76元,外面还有17万元的债;村上唯一资产除了破旧的村部就是一台坏了的拖拉机。

  望着这一大摊乱账,张秀林心里犯嘀咕:欠了这么多钱,得啥时候才能还上?村里还有1000多口人等着吃饭,咋才能填饱肚子?那会儿,他真是心里没底了。想想上级组织的信任,想想乡亲们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张秀林对自己说:“撂挑子不行,既然大家把我推到这个位置上,我就不能让老少爷们儿们寒心。”

  从何干起?张秀林瞄上了村里的那台拖拉机。他决定用这台拖拉机到村旁边的林场去“拉套子”运木材。他和几个支部委员凑了600元钱,把那台“趴窝”的拖拉机修好了。可是光有拖拉机没有拖斗和柴油,活儿还是干不了。张秀林想起了镇上的劳教所和加油站。他决定厚着脸皮去两家单位借钱买车斗和赊购柴油。可人家说啥也不借不赊。那几天,张秀林天天泡在这两个单位,一遍遍向他们介绍村上的困难和自己的打算。他的诚恳、憨厚和为村民办事的劲头,最终打动了人家。

  东西整全了,张秀林带领俩司机进山运木材。北方的冬天嘎嘎冷,零下三十多度,人只要出了屋,再厚的棉衣也立马打透。

  为了能让司机穿得暖和些,张秀林咬牙花了120元买了两件“老羊皮袄”给他们穿,自己却没舍得买。为节约开支,张秀林他们吃了一冬的窝头和土豆。

  这一冬,张秀林为村里挣回了1.8万元钱!回村那天,乡亲们像迎接凯旋的英雄一样欢迎他们。

  第二年,他们用挣来的钱又买了一台机车,收入也跟着翻了一番。打那儿以后,长营村尝到了搞副业的甜头。几年间,相继组建了运输队,办起了制钉厂、制筛厂、机修厂……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长营村不但还清了外债,集体账面上还有了100余万元的存款。

  填坑客土造田

  1983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营村的土地和前几年积攒下来的集体资产也面临着被分掉的境地。张秀林想,村里除土地之外的集体资产都分了,各家各户多少都能得点,但这点钱对于每家每户来说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村里再想要干点啥那可就难了。

  张秀林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在支部会提出:“除了土地,机车、厂房等集体资产不分。”支委们对此都有疑惑,张秀林说:“只要能对长营村未来有好处,这个主我做了。”随后,村两委会又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经过张秀林的耐心解释,绝大多数村民同意了壮大集体资产的提议。

  如何进一步壮大村集体资产?还是靠土地。村民的想法和张秀林不谋而合。长营村西北靠近滨绥铁路一侧有修路取土遗留下来的一片深坑,最深的十几米,最浅的也要几米深。张秀林决定把这些深坑填土造田。1993年冬,长营村正式向“大坑”宣战。

  这些大坑距离村里还有一段距离,为了节省时间,张秀林带领“填坑大军”就吃睡在大坑边。他们住的是用塑料布和杂草围成的窝棚,吃的是馒头和豆腐汤。每天凌晨3时许,他们就起来运沙、运土倾倒在大坑里,一直干到晚上9时许。

  由于长时间的劳累和休息不好,张秀林一天昏倒在工地上。在医院醒来后,张秀林没有采纳医生的建议住院治疗,而是又回到了工地,一边点滴一边指挥村民。

  经过3个冬天的苦战,约3亩地被“造”了出来。那一年他们在这片新地里种下了水稻,3亩地共产了约900斤稻谷。之后又经过10年的奋战,到2006年,长营村周边的大坑全部被填平。经测算,填坑异地取土近400万立方米,共“造”出1480亩耕地,让长营村的耕地面积翻了一倍。现在,这一片规划齐整的稻田,每年都可以为村里带来几十万的收入。但在这漫长的填坑造田过程中,张秀林落了一身的病。

  多元发展求创新

  经过张秀林带领村民的艰苦努力,长营村的村集体资产在迅速增长,而张秀林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他时刻在考虑长营村的长远发展。

  一次,省农业科学院的一位专家到村里来讲课。课余闲聊时,专家说:“长营村处在山谷里,小气候决定这里适合繁育种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在张秀林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迹。

  2001年,看好种子繁育前景的张秀林与省内3家农业科研单位合作,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级水稻研发机构“哈尔滨长营水稻高新技术研究所”,长营村的部分水田成了省内知名的良种繁育基地。

  几年来,这个村级水稻研究所研究水稻推广繁育优质品种32个,年产水稻良种900多万斤,年获利1300余万元。

  2008年,为了解决研发出的水稻新品种销售难的问题,长营村出资480多万元收购了原尚志市种子公司,成立了黑龙江省长营种业有限公司。至此,长营村形成了集科研、示范、生产和推广销售为一体的种子产业链条。

  繁育水稻良种,村民参与进来的机会并不多。为了能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张秀林又大力倡导村民栽种红树莓和黑加仑等浆果。为此,他多次组织村民去外地学习浆果种植技术。村里还为种植户无偿提供苗木、水泥桩和钢丝等辅助材料。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长营村村民栽种的红树莓已达3500亩、黑加仑500亩、蓝靛果300亩。

  长营村浆果种植面积在扩大,其产量也随之大幅提高。而这些浆果常温下极易腐烂、保存时间短。因此,张秀林决定在村里建个浆果冷冻厂。村里先后投资了4000余万元建了一个在半山腰上的冷冻厂,仓储能力现在达到了2000吨。

  解决了存储问题,销售问题又接踵而来。张秀林为把村里的浆果销售出去,多处奔走。在记者采访张秀林的前一天,他刚从山东做推销回来。“这次去还不错,已经与山东的一些酿酒厂初步达成了销售协议。”张秀林欣慰地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为形成长营品牌,张秀林将村里的28家企业整合为食品、种业、林木、农机作业和物流运输五大公司,均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斗转星移,转瞬间46年过去。张秀林已从一名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而长营村则由一个“三靠”的贫困村变成了资产逾亿的富裕村,这其中凝聚着张秀林全部的心血和希望。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