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背着书包上学去 “银发族”老年大学里追寻未能实现的梦青春
2017-11-16 10:11:52 来源:东北网-齐齐哈尔日报  作者:马静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11月16日讯 背着书包、哼着小曲儿……一大早,张亚娥就收拾利索地出门了。走出楼栋口,邻居招呼道:“张大娘,出门买菜啊?”“哪儿呀,没看我背着书包吗,我这是要去上学。”张亚娥扭头笑着说。

  8时20分,张亚娥到达齐齐哈尔市老年大学(市电大)的钢琴教室。距离上课时间还有10分钟,她坐到了靠窗户的老位置上,戴上花镜、整理了一下衣服,从书包中掏出了琴谱。在打开琴盖后,张亚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小的时候就喜欢钢琴,自己没机会学,成家后就想培养女儿学习钢琴,但女儿兴趣不大,还时常埋怨我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她的身上。”张亚娥无奈地说。

  一晃儿大半辈子过去了,张亚娥的钢琴梦一直埋在她的心底未曾消散。现在张亚娥的女儿定居英国,她和老伴儿时常要两边跑,但也没耽误她退休后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不,10月份刚刚从英国回来,我就赶忙来上课了,只能在家里住上几个月,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

  别看张亚娥以前没摸过琴键,现在学起钢琴来却一点儿也不含糊。“以前看电视啊,就觉得演奏者在弹钢琴时,手指就像是在琴键上‘跳舞’。可我这手指啊,怎么就不听话呢?看来我还得再接再厉啊!”张亚娥不好意思地说。

  在老年大学里,钢琴老师陈瑶有16位银龄学生,他们大多步入花甲之年,但学习钢琴的热情令陈瑶深深敬佩。原来这些老人几乎都是零基础,看不清琴谱,他们就戴花镜,要不就把琴谱字体放大。弹错音时,他们就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练习。“每节课1小时35分钟,他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一直在练习弹奏。看到他们努力、较真的劲儿,我也教得也很有动力。”和记者没说上几句话,陈老师应着学生的召唤就去辅导学生了。

  说话间,急着上书法课的郭秋玲急匆匆地从记者身边经过。“总算没迟到。”郭秋玲气喘吁吁地说。家住内蒙古扎兰屯市的51岁的郭秋玲赶了170多公里的路程,只为圆一个“大学梦”。

  刚刚退休,闲不下来的郭秋玲一刻都没休息,就为了自己的“大学梦”忙碌起来。又是联系可以借住的鹤城朋友家,又是游说家里人。

  “年轻时没怎么上过学,这老了还能圆了‘大学梦’,想想做梦都能笑醒。虽说现在退休在家,一周两堂课,但生活也有盼头儿了。”郭秋玲每次来上课都要坐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但她仍劲头儿满满。

  齐齐哈尔市老年大学(市电大)校长王观斌介绍说,老年大学开班3年多,学员从80多人到2000多人,年龄从50到80多岁不等,专业更是从屈指可数的个位数发展到了25个,包括书法、国学、钢琴、古筝等颇受老人青睐的专业。

  老年大学里不光学员是银龄,70%的老师也到了白发苍苍的年龄。刚刚被评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的吴希英老师就已经73岁了。退休前,吴老师是个语文老师,退休后就在老年大学教国学,吴老师的“同龄”学生有30多名,课堂上他们是师生关系,但私底下的他们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别看学员的平均年龄达到了65岁,但几乎人人都有微信,经常在微信群中交流学习心得。吴老师给记者翻看他的微信,在其中的学员群中,一首首学员自己写的小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夜半雨雪生寒意,窗前细柳叶落稀。阳春一去无返日,期盼腊梅绽放时。”学员“小莲”在微信群自嘲献丑道。

  “他们对国学的热爱可以用痴迷来形容,而对像我这样痴迷了国学一辈子的人来说,岂不是一拍即合。所以我们谈不上是师生关系,更像是惺惺相惜的知己。”说起他的这帮同龄学生,吴老师倍感欣慰。

  走在老年大学的走廊向教室内张望,几乎个个教室都“人满为患”,别看是人挨人,学生们却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课,眼睛中迸发出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和热情,仿佛坐在教室里的不再是上了年纪的银龄老人,而是青春年华的大学生。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