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搜 索
向北方,心安处——北安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20-08-06 12:36: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8月6日讯 (记者 赵亚东 王亮)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经济收入、公共服务——时时关乎百姓冷暖,处处关乎民生福祉,不能有半点马虎,更来不得半点虚假。

北安市东胜乡向阳屯瓜农谷文彬在瓜田内展示麒麟西瓜。东北网记者 王亮 摄

  北安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政策和帮扶两方面重点向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打好脱贫攻坚战。全体党员干部自上而下,倾情投入,殚精竭虑,扶贫工作开展得有成果,有特色,有深度,更有温度。

  截至2018年底,北安市贫困村全部出列;到2019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全面完成减贫目标。全市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公共服务明显改变。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172元,增长8.6%。如今,北安这块富饶的黑土地上,扶贫产业百花齐放,贫困群众“摘帽”走上致富路,过上了殷实的好日子。

  小乡村孵化大产业

  脱贫户的路越走越宽

  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让老百姓实现永久脱贫,必须得做好产业。

  一业兴,满盘赢。在北安市杨家乡,遍布全乡扦插的70万株竹柳篱苗,长成为总长约7万米的竹柳篱,目前已拿到了哈尔滨多地的采购订单。用杨家乡老百姓的话说这是“插柳成金”,同时也为家乡打造出一座“绿色银行”。

  杨家乡也是“软包玉米罐头”之乡,拥有三个玉米加工厂,年产150万穗甜糯玉米,产品远销京津沪。贫困户种植鲜食玉米,亩效益达3000元,可带动全乡低收入家庭增收致富。鲜食玉米加工厂日用工80-120人,加工时间一般可持续30天,按每人每天120元收入计算,每年实现劳务收入近40万元。

北安市杨家乡街道旁的竹柳篱。东北网记者 王亮 摄

  产业扶贫的成败,关键要看百姓评价。通北镇依托对俄蔬菜出口基地,引进黑龙江坤健农业发展灵芝特色养殖,辐射周边4个村屯的120户贫困家庭。“我们为每户代养100段灵芝,所有收益全部给到贫困户。此外,赶上灵芝切片等时节,还要大量招收附近村民在园区务工。”企业运营负责人祝嗣友告诉记者,未来三年,基地将辐射周边4个村屯的200多户村民,让他们的年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搭上电商快车,依托电商新业态推进消费扶贫,打通电商扶贫最后一公里。在通北连心扶贫电商超市内,“帽哥”王伟达正在网络直播,展示才艺的过程中穿插着为网友介绍家乡的蜂蜜、黑豆等特产。这位拥有近70万粉丝的知名“网红”,被镇党委书记薛海峰“电商+贫困户+网红”的模式所打动,架不住三番五次的诚挚邀请,毅然从内蒙古返乡,为家乡农产品免费代言,还承诺将直播收入的10%用于村里扶贫。

  光伏电站、庭院种养、生猪养殖、肉牛养殖......通北镇8个扶贫项目,累计开发家门口公益性岗位177个,带动642户贫困户增收208.7万元。

  北安市的扶贫产业遍地开花,结出累累硕果。城郊乡有一项扶贫产业的143户,有两项扶贫产业的208户,有三项以上扶贫产业的330户,产业带动收入最高达13000元。赵光镇有肉牛养殖场、林下肉鸡养殖、百栋大棚绿色蔬菜种植区、黑果花楸等多个优质产业,带动千余贫困户脱贫。在东胜乡,驰名省内外的麒麟西瓜年产50万斤,按2元的单价核算,可实现100万元产值,带动周边村屯的60个贫困户就业,每户年多收入7000余元。

  走遍北安看扶贫产业,贫困户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近两年,北安市光伏电站、畜禽养殖、绿色种植、生态扶贫、庭院经济、劳务经济六项扶贫产业就实现全市贫困人口全覆盖,贫困人口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9344元。

  产业扶贫是“真脱贫、脱真贫”的关键,产业扶贫要在“精准”上下功夫,在“彻底脱贫”上要成果。培育内生动力、从而摆脱贫困的根本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最佳选择。

北安市驻赵光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杨庆志(右)介绍“草原红”公鸡养殖项目。

  这是北安市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给我们提供的经验。

  贫困户成自强之星

  登上“北安春晚”

  幸福生活从哪里来?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和“奋斗”这两个词,承载了太多的时代印记和家国情怀。

  北安市在扶贫工作中紧紧抓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关键环节,坚持扶贫与“扶德”“扶志”“扶智”结合。从“输血”到“造血”,变“治标”到“治本”,扶贫干部们扎实下了一番苦功。

  在东胜乡东北村二组,因病截肢一条腿的脱贫户王殿阳身残志坚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们。自建档立卡以来,在各级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王殿阳做豆腐、养牛、养羊,靠着不懈地努力,2019年实现收入20815元,被评为北安市的“自强之星”,并被邀请作为嘉宾参加了2020年全市迎新春联欢晚会。王殿阳告诉记者,最近他又新购进了2头牛、9只山羊,再加上鸡雏和鹅雏的饲养,他的庭院养殖收入又将大提高,今年收入超30000元不成问题,真正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坤健农业运营负责人祝嗣友展示企业高端养生产品。东北网记者 王亮 摄

  “党的政策好,不仅帮我们修好了房子,有病也不担心看不起了,现在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北安市委书记冯云到村里调研扶贫工作时,赵光镇精准扶贫户顾淑芬高兴地说。

  针对因病致贫、返贫较为突出的实际,冯云带领市委一班人走遍全市所有贫困村,找病根、寻良策,相继构建起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慢病门诊用药、补充住院保险等五重保障机制,创新实施危房改造四种模式。贫困群众一级医疗机构住院诊疗报销比例达到95%,慢病门诊最高报销比例70%,大病保险最高报销比例70%,而且不设封顶,重特大疾病救助最高4万元。

  几年来,北安市已核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6897万元,预付医保基金1947万元。累计投入资金5743万元改造贫困户危房2076户,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率达到100%。

  北安市的扶贫工作,有力度,更有温度,老百姓的感受最深。为改变村屯脏乱差的环境,北安市连续三年开展“好日子,从好习惯开始”农民素质和生活品质提升工程,扶贫干部们先从改变贫困户的个人生活习惯着手,动之以情,时时督促,时间一长,个人习惯改变了,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了,“三清理一绿化”人人争当主人翁,村容村貌越来越好了。

  “我能过上好日子,要感谢扶贫政策,感谢这些扶贫干部们。”56岁的王玉均在一场事故中,摔断了双腿,一度自暴自弃。2016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经过乡村两级党组织、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的劝导和鼓励,重新燃起了生活希望,家庭收入从原来的2000元提高到14000多元,他靠着庄稼人的勤劳,成了村民们的学习榜样。

网红“帽哥”王伟达直播中为网友推介家乡特产。东北网记者 王亮 摄

  “扶志”与“扶智”是以文化人的过程,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北安的扶贫工作有一种内在的力量,那就是精神的蕴蓄与鼓舞,让贫困群众有希望,从而迸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几年来,北安市连续开展“脱贫之星”评选,选树自强之星、卫生之星、孝心之星100名。王殿阳、王玉均这些脱贫户,就是最生动的例子。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在落实好党的扶贫政策的同时,对那些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干部们也是考验。只有真正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真正发扬钉钉子的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抓下去,才能做到让贫困群众在物质与精神上同时‘富裕’起来,‘升华’起来。”北安市委书记冯云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强锐

【专题】北安脱贫决战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