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走进我们的幸福小康]“亲闺女”帮乡亲推开致富门
2020-10-03 10:32:28 来源:东北网  作者:郑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10月3日讯(记者 郑通)“房前的小笨鸡肥了,赶在节前卖掉这窝,再添一批小鸡仔;屋后的苞米熟了,今年收成不错,种粮一年比一年有赚头……”金秋时节,来到哈尔滨市延寿县六团镇双安村村民冯林家里时,他正和老伴儿侯国芝聊着家里的生活,脸上挂着笑。这笑容背后,是精准扶贫带来的乡村巨变。摘掉了“贫困帽”,这个普通农家小院里发生了一连串可喜的变化。

冯林给大公鸡喂食。东北网记者 郑通 摄

  多了“小棉袄”扶贫队长成了“亲闺女”

  “天凉了,二老多注意保暖,我给你们买的衣服别舍不得穿……”9月下旬的一天,双安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阚金玲特意上门,除了叮嘱,还给冯林和老伴儿买了月饼。贫困原本和冯大爷一家不沾边儿,夫妻俩吃苦耐劳,养育的三个儿子都很孝顺。乡里乡亲们都说,“老冯家日子过得多好!”但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前,三个儿子相继因病离世。一次次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两口哭干了眼泪,巨大的打击,更让老人对生活没了动力、没了期望。“大爷大妈,以后我就是你们的亲闺女,有啥话说给我听,有啥事就找我办!”就在老两口生活陷入贫困、精神遭遇打击之际,阚金玲带领扶贫工作队员进了家门。

  扶贫如何精准?首先要找到“穷根儿”。从那天起,冷清的农家院儿渐渐热闹起来。一有空,阚金玲就来到冯林家里,脏衣服抢着洗、农活儿抢着干,还和老人唠知心话。“金玲三天两头往我这儿跑,她不是我们的孩子,却把我们当做父母对待,扶贫工作队从心里温暖了我们!”冯林说,“她要是隔几天不来,我们老两口还想她呢!”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一次次入户走访,一次次嘘寒问暖,一次次扯着嗓子跟耳背的大爷大娘宣讲政策……终于打开了老两口的心结。

阚金玲和“老爹”查看玉米长势。东北网记者 郑通 摄

  多了“领路人”小庭院推开一扇致富门

  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可阚金玲不只要温暖贫困老人,更要成为“领路人”,为乡亲推开致富之门。“扶贫就是要精准施策,要针对每一户的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式,要让他们有挣钱的门道。”阚金玲告诉记者,双安村有3个自然屯,全村271户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43户、68人,其中,大部分是因病因残和缺少劳动能力的老人。

幸福的“一家人”。东北网记者 郑通 摄

  发展风险小、劳动量低的庭院种植和养殖业,是一条脱贫致富好路子。“大爷,我听说您年轻时是村里出名的兽医,正好小院空着,我们工作队帮二老建个家庭养殖场吧。”阚金玲帮冯大爷定下了脱贫路子,还利用扶贫资金给老人买了鸡雏、盖了鸡舍。鸡是小笨鸡、人是实在人,小院鸡舍满了空、空了满……有人慕名上门收鸡,老两口成了村里的“养鸡达人”。房前小院成了小笨鸡的“乐园”,屋后的小园子也能刨出“金”。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冯大爷种了1亩半的优质玉米,一部分成了鸡饲料,另一部分卖掉,又给家里添了一笔收入。

  靠着小笨鸡和苞米园,冯林和老伴儿摘掉了“贫困帽”,成了双安村里的脱贫“样本儿”。

  “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实现贫困户长期持续增收,乡亲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阚金玲信心十足。

责任编辑:姜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