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第32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我们的故事》
2022-06-23 08:15: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我们的故事

参评项目

重大主题报道

体裁

新媒体系列报道

语种

作  者

(主创人员)

施晓东王刚宋巍

王巍王辉张锐

编辑

印蕾宋蔚强锐

原创单位

东北网

刊播单位

东北网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刊播日期

2021年7月19日-2021年8月24日

新媒体作品填报网址

//heilongjiang.dbw.cn/system/2021/07/08/058676480.shtml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2021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省政府新闻办联合省外办、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共同举办“共话中俄友谊——我们的故事”征文活动,东北网开设中俄双语征文专题《我们的故事》,专题采用中俄双语形式,文图并茂展示中俄两国优秀征文作品。专题主视觉采用中国结、俄罗斯套娃等传统元素突出两国文化及友好关系,双语页面清新简洁、便于中俄网友阅读,专题访问量达到5734513人次,广受两国网友好评。

稿件被俄罗斯报网站、勘察加半岛网站等俄媒转载,同步在VK、脸书、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推发,受到海外网民点赞留言,为宣传两国睦邻友好、增进中俄人民间友谊架起桥梁。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东北网俄文频道目前与俄罗斯20多家媒体开展内容互换、对等宣传、共同采访等方面的合作,影响越来越大。本专题发挥东北网既有传播优势,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集纳中俄双语优秀征文稿件60余篇,全面、客观讲好中俄睦邻故事,为中俄两国睦邻友好做好网络宣传,助推中俄友好。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2年  月  日

  俄罗斯在魂中国在心

  https://heilongjiang.dbw.cn/system/2021/07/19/058681879.shtml

  中俄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两国传统音乐交相辉映,互通互融。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以及广受欢迎的《卡林卡》《喀秋莎》《红莓花儿开》早已融入了中国日常音乐表演的节目单。生活就是一场合唱,大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由一个个人来创造。

  左贞观——西洋乐器与中国民乐的完美融合

  俄籍华裔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左贞观,1945年生于上海。16岁的他搬到西伯利亚的外祖母家,从此开始了音乐学院的求学生涯。他考入了伊尔库茨克音乐学院大提琴班,而后又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毕业后,他成为一名作曲家。2017年,著有《俄罗斯音乐家在中国》一书,其中详细记载了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中俄关系发展的漫长历史。

  只有那些真正喜欢音乐并愿为之奋斗的人,才能把音乐当职业。对他而言,音乐是一种呼唤,也是他一生的事业。他能够熟练地将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音进行完美融合,并获得广泛认可。左贞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交响乐《小河淌水》(又称《少女与龙王》),改编自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一首民歌。

  尤里·希什金——奇妙的中国之行

  自1991年起,俄罗斯联邦荣誉艺术家、世界手风琴家联合会名誉副主席、罗斯托夫国立室内乐团独奏艺术家尤里·希什金开始了与中国的合作。

  尤里·希什金表示,“我有幸来到中国,完全是受到我国著名手风琴家、音乐教育家姜杰先生的影响。姜杰先生是中国第一所手风琴学校的校长。他是校长,也是老师;他是艺术家,也是商界精英。上世纪90年代,他设立了中国第一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邀请了俄方演奏家——遗憾的是,有些人出远门了,有的生病了。最终,我去了,成为了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苏联手风琴演奏家。令我十分不可思议的是,3000人的礼堂,竟座无虚席!”

  他说,2006年,当他第一次在上海音乐学院演出时,音乐学院的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15岁那年,我和父亲飞到北京,参加尤里·希什金的音乐会,现在我30岁了。音乐学院决定邀请这位音乐家来做上海音乐学院的名誉教授。”

  尤里·希什金曾滔滔不绝地谈起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第一次到访中国时,姜杰先生为他安排了一系列日程——与文化部部长会见、参观工厂、六小时的访谈、大师班授课……他曾乘坐带有苏联和中国国旗的汽车穿城而过。据他回忆,“当时到访中国的还有其他国家政治、经济领域的高级代表。如此盛况给我一种错觉,仿佛我与英国第50任首相约翰·梅杰一样,受到了同等礼遇”。从那以后,尤里·希什金经常访问中国。在30年间,他与姜杰在中国各地举办了近100场音乐会。

  奥克桑娜·雅科夫列娃——目之所及,皆为音乐

  “哥萨克圆舞曲”歌舞团是罗斯托夫国立室内乐团的下属团体。2012年6月,“哥萨克圆舞曲”歌舞团代表罗斯托夫州参加了中国“俄罗斯旅游年”框架内的“俄罗斯文化节”。带队赴华的罗斯托夫国立室内乐团经理奥克桑娜·雅科夫列娃分享着自己的西安之行,“表演的节目包括舞蹈和俄语歌曲,我们还额外准备了中文歌曲,因为中国人非常喜欢《莫斯科郊外的夜晚》这首歌。此外,我们还将顿河畔歌舞表演带到了‘俄罗斯文化音乐节’上”,在雅科夫列娃眼中“中国人民热情善良,陪同我们品尝当地美食、参观博物馆,秦始皇陵墓内的兵马俑令我们叹为观止”。

  我们之所以能来中国演出,完全得益于我们罗斯托夫州州长戈鲁别夫先生。州长先生非常支持拓展中俄两国文化合作的各类举措。

  雅科夫列娃以一位职业音乐人的目光,细致入微地观察中国,“和俄罗斯人一样,中国人永远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以微笑面对生活,真诚地与他人交流,开心的时候哈哈大笑。中国的晨练、广场舞、健美操、放风筝,在我眼中就是流淌的音乐”。

  雅科夫列娃十分喜欢中国的茶文化,在她眼中,“茶道是一门令人愉悦的艺术。品茶的礼仪蕴含着深远的含义,可以平静身心,疗愈伤痛,沉淀自身,积蓄力量。而且,品茶时一定要欣赏传统的中国古典音乐,音乐甚至比茶艺本身还要引人入胜。周围的鸟语啁啾、溪流潺潺、风吹林木与精美的茶具、充满中国古风的书画相得益彰,共同描摹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又饱含生命律动的图景。身处其中,手捧香茗,感受着人在草木中的芬芳与沉静。如此茶道、茶艺,比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都能引人入胜,令我在心中不断喝彩”。

  亚历山大·科隆塔耶夫——“音乐之都”哈尔滨

  2016年,应哈尔滨邀请,“顿河人”民族乐团前来参加“国际手风琴周”音乐节。据功勋艺术家亚历山大·科隆塔耶夫回忆,“音乐节在久负盛名的哈尔滨音乐厅举行,音乐厅可容纳2000名观众。演奏时无需麦克风,有专门的声音捕捉器和分配器创造特殊的音响效果”。

  他说,“在演出会场附近的街区,我和几位同事遇到了近50名拿着手风琴的孩子。接下来,我们都自发地加入了这场快闪行动。孩子们训练有素,边走边演奏俄罗斯乐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孩子们递给我同事一台手风琴,她开始演奏,我来歌唱。在场的中国人对这些旋律十分熟悉,随着歌声和琴声,有人轻声伴唱,有人驻足聆听……这一切就发生在大街上,那么自然,那么不可思议……我们走在大街上,随时随地能听到商店里传出的俄罗斯歌曲《卡林卡》《红莓花儿开》……”

  文化交流是了解一个国家的最佳途径。得益于中俄两国政府的共同推动,两国文化繁荣发展。70多年来,中俄两国的外交关系经受了艰辛的考验,历久弥坚,如今更是达到历史最佳水平,更加成熟稳定。相应地,中俄文化交流必将在此背景下乘势发展,开启新的征程。

  作者:罗斯托夫国立室内乐团信息政策与广告部编辑别洛索娃·娜杰日达达尼利基·叶卡捷琳娜

  俄罗斯学生步入中国感悟泱泱中华的魅力

  https://heilongjiang.dbw.cn/system/2021/07/28/058688102.shtml

  一提到中国,脑海里会浮现什么?是庞大的人口规模,还是笔墨酣畅的书法?是少林武僧,还是悠久的历史?是神秘的西藏和“中国金字塔”的未解之谜,还是诸如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丝绸、瓷器等实用的发明?具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深深吸引了大学时代的我,由此,我便开始了中国之旅。

  来到中国

  我曾就读于世界经济系国际经济关系专业,大一结束后,我开始思索,如何能成为一名有脱颖而出的经济学家……世界上还有比中国更大的经济体吗?当然没有!因此,我选择了汉语作为未来职业生涯。我选择中国和汉语不是一时兴起、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

  2010年,我19岁。那年暑假,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北京。此后三年,每逢暑假我都来北京学习汉语,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对于留学生而言,那是我轻松愉悦、无忧无虑的时光。

  2013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参加了长期的语言进修课程,逐步沉浸在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开启了独立生活。独立生活并不像暑假时那样轻松,学习、上课、考试、就医,我的生活和中国人紧密相连。此外,还要应付生活中的各项琐事,要找房子、与房东交流、跟中介谈价、同邻居沟通,还要去市场买菜、到银行办业务,总之要和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打交道。所有这一切,都融入了我的“中国生活”,我需要像中国人那样思考和行动。

  适应中国

  我认为,任何环境都是可以适应的,这完全取决于我们想要什么以及我们对“国外生活”有怎样的期望。我在北京的生活安心舒适,北京有我想要的一切。但我不能说每个人都能百分百适应“中国化”的生活方式,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惯和风俗。总之,关于中国人的性格特质我们可以谈论很多。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即使在同一城市、同一条街,也可以遇到不同的传统、习惯和风俗。

  生活在中国

  我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习得了——心平气和——这一重要品质。中国人波澜不惊,他们不因琐事而焦虑紧张,也不像我们因某些事而强烈冲动。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中国人永远泰然自若,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中国人平静镇定的面孔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每当遇到突发状况,我都努力尝试从容应对。

  起初,这种平静宁和的生活方式对我来说很难实现。我已经习惯了“横冲直撞”“无所顾忌”和“开门见山”,我不像中国人永远都是那么“慢条斯理”和“含蓄内敛”,我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后来,我意识到,这就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思维方式,即需要积蓄精神力量,不能做无谓的消耗。

  交流在中国

  语言障碍对我来说从不是什么难事。在中国,有很多外国人,我们经常用英语交流。当无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总想掺杂其他语种,来使我们的交流更加丰富有趣,或者干脆借助电子词典和翻译软件。

  在这方面,和中国人打交道非常简单,他们对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非常友好,因此与他们交流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他们总是竭尽全力地帮助我们,会放慢语速,留给对方思考的时间,并努力简化自己的语言。此外,很多教育程度良好的中方人士都懂外语,尤其以英语居多。因此,在中国学习汉语比较简单,在这里可以从容、大胆地进行语言练习。

  融入中国

  强烈的学习动力、与当地居民紧密沟通,这对我有一定的帮助。既然决定了来到另一个国家,也就意味着必须要融入这个国家,与当地人交朋友。中国人很愿意与外国人分享他们的文化,乐于讲述自己的文化、历史和习俗。

  中国人热爱祖国,珍视取得的一切成就,我非常欣赏这一点。他们怀着深沉的爱,带着满腔的热忱来讲述这一切,使我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中国。

  来到中国,就一定要养成一些中国习惯。我尝试着学一些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比如武术、太极拳、麻将。我也尝试着和着音乐起舞,就像中国人习惯于晚上在院子里或商贸中心门前的广场上起舞一样,这是非常有趣并充满活力的运动。而且,参与广场舞的大多是45岁以上的女士们。

  寻找中国共同点

  世界上所有人都是相似的。我们会因同样的事而感受到喜悦和悲伤,自豪和失望。虽然存在“特性”和“个性”,但是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一样的。

  中国和俄罗斯有着类似的节日。比方说中国的传统新年——春节与俄罗斯的谢肉节(又称“送冬节”)在相近的时间举办,也具有相似的意义——都是在辞旧迎新之际,送别严冬,盼来暖春。俄罗斯人圣诞节期间喝蜜粥(主料为大米、蜂蜜、葡萄干),中国则在相近的时间庆祝腊八节,喝腊八粥。再如,俄罗斯的孩子们绘制彩蛋迎接复活节的到来,鸡蛋在中国的端午节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且两个节日都在暮春初夏时节。

  在中国度过的每一年都具有特殊意义,这些都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一个令人赞叹又非同寻常的国家,她以广博的胸怀接纳每一个人,我在中国的生活风采奕奕、暖意融融。

  作者:顿河国立技术大学国际合作处工作人员鲍戈佐娃·维克多利亚

  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传承弘扬中俄友谊

  https://heilongjiang.dbw.cn/system/2021/08/24/058706949.shtml

  近20年来,中俄关系披荆斩棘、一路高歌,从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再到“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始终保持高水平运行,已发展为当今世界上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一组大国关系。作为从事对俄工作22年的“俄语人”,见证了中俄两国关系经历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回眸这段历史巨变,与俄语的不解之缘到毕生事业追求,更多的是万千感慨。

  心存梦想与俄罗斯的“美丽”邂逅

  “中俄两国人民间深层的相互认知和理解可以从语言文化开始”。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俄罗斯不仅国土广袤、资源丰富,而且拥有举世瞩目的丰厚文化和充满魅力的俄语。俄罗斯人常说,俄语是俄罗斯的,也是世界的,可见俄语是俄罗斯人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软实力。回想起来,与俄语结缘是偶然,也是必然。1991年是苏联解体后的第二年,我只身一人赴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管理大学留学,开始接触一个陌生的环境,犹如在一条漆黑漫长的隧道中,独自摸索前行。学业压力、语言不通、社交障碍……每一项都让人崩溃,尤其在俄文教授的专业课堂上,犹如鸭子听雷,不知所云。为克服学业困难,白天认真听课,虚心向俄罗斯同学求教,晚上借阅俄罗斯同学笔记,如此反复几百个日夜,“笨鸟先飞”的我终于培养了能够速记俄语课堂笔记、及时消化吸收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初的俄罗斯求学之路是艰难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与家人朋友联络感情只能是“鸿雁传书”,邮寄一封信到家里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拨打一次有线电话相当于半个月的生活费……一个学期内基本处于“失联”的状态,独自承受“每逢佳节”与亲朋无法联络的伤感。苏联刚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动荡,贫富分化严重,老百姓冰天雪地排长队还买不到一点面包,一个月一箱通心粉拌酱油的日子记忆犹新!当彷徨与不安时刻萦绕内心之际,扪心自问,当前的道路还能走多久?人生在于选择,人生的痛苦在于没有选择。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勇敢地承受,幸福抑或痛楚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说“人生就像一场舞会”,那么感谢那个“教会我最初舞步的人,虽然未能陪我走到散场。”

  20世纪90年代初的俄罗斯求学之路是艰难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与家人朋友联络感情只能是“鸿雁传书”,邮寄一封信到家里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拨打一次有线电话相当于半个月的生活费……一个学期内基本处于“失联”的状态,独自承受“每逢佳节”与亲朋无法联络的伤感。苏联刚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动荡,贫富分化严重,老百姓冰天雪地排长队还买不到一点面包,一个月一箱通心粉拌酱油的日子记忆犹新!当彷徨与不安时刻萦绕内心之际,扪心自问,当前的道路还能走多久?人生在于选择,人生的痛苦在于没有选择。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勇敢地承受,幸福抑或痛楚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说“人生就像一场舞会”,那么感谢那个“教会我最初舞步的人,虽然未能陪我走到散场。”

  留学期间,有幸师从苏联和俄罗斯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俄罗斯运输学院院士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格罗莫夫教授,并得到复旦大学唐朱昌教授给予的论文学习指导,聆听专家教诲,感悟大师风采,受益匪浅。多年来,时常会怀念起这份俄罗斯同窗的情谊,感恩俄罗斯同窗和导师给予的关怀和帮助。

  爱默生说:“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去哪里,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苏格拉底也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也许它今天无法实现,明天也不能。重要的是,它在你心里。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

  尽己所能当好中俄友好的践行者

  1998年末,我被分配到大庆市外事办公室从事俄语翻译工作,对俄交往工作的不解之缘从此开始。近年来,多次参加国家级展会,如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北京举办的“2000中国友好城市国际大会”、俄罗斯秋明市“第十四届国际石油天然气展览会”、俄罗斯秋明(中国大庆)商品展销会、五届中俄博览会和二十余届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俄罗斯远东经贸推介会、俄罗斯商务日等外事活动;多次接待省、市重要外事团组,如俄罗斯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普利科夫斯基(副总理级)一行、俄罗斯秋明州政府代表团、俄罗斯驻沈阳总领事一行、俄罗斯驻哈尔滨总总领事一行等重要团组;参与中俄医疗合作项目——中俄眼病诊疗中心的跟踪落实、翻译洽谈工作;开展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巩固与俄罗斯秋明市的友好关系,促成“俄罗斯秋明工业大学大学生建筑设计成果展”在我市的举办;为高等院校开展对俄合作牵线搭桥,提供翻译支持,相关院校已与秋明工业大学开展密切的教育往来与合作等。

  犹记那些万里奔波参加会谈披星戴月的日子、那些挑灯夜战为双方协议字斟句酌的日子、那些夜以继日联络和沟通的日子……所有的一切,都化作积累与沉淀,成为人生道路的宝贵财富。

  砥砺前行为增进中俄友谊贡献力量

  习近平主席强调,“巩固中俄世代友好的任务任重道远,没有休止符。”外事工作处在对外开放合作最前沿,地位愈加重要。外事工作者重任在肩,更须砥砺奋进!

  从事对俄工作22年,深感要做好对外交往工作,必须融入感情,外事工作者也要像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样,需要千锤百炼才能成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这句中国古诗来展望中俄友好关系前景。“一朵浪花不过是沧海一粟,只有融入大海才能彰显其魅力”,我们也犹如一滴水,只有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增进中俄友谊为己任,汇成中俄友谊的海洋,才能够托起中俄友好的大船乘风破浪、继续远航……

  作者:大庆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欧亚科科长于锋

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作品完整目录

作品标题

《我们的故事》

单篇作品标题

体裁

字数/时长

刊播日期

刊播版面

备注

1

俄罗斯在魂 中国在心

文字

消息

2210字

20210719 

东北网

专题频道

代表作

2

圣彼得堡来了女驸马

文字

消息

2941字

20210719

东北网

专题频道

3

真情无疆界

文字

消息

1303字

20210719

东北网

专题频道

4

友谊的“钢铁”见证

文字

消息

2193字

20210719

东北网

专题频道

5

中国之行

文字

消息

2664字

20210719

东北网

专题频道

6

茉莉

文字

消息

2714字

20210719

东北网

专题频道

7

闺蜜

文字

消息

1154字

20210719

东北网

专题频道

8

不一样的青春旅程 ——从“东方莫斯科”到西西伯利亚

文字

消息

2493字

20210719

东北网

专题频道

9

我们只是外表不同

文字

消息

2534字

20210720

东北网

专题频道

10

“人民友谊”见证人——王耀臣

文字

消息

2596字

20210722

东北网

专题频道

11

追忆恩师阿芙兰姆科娃·伊丽娜

文字

消息

2270字

20210722

东北网

专题频道

12

俄罗斯学生步入中国 感悟泱泱中华的魅力

文字

消息

1931字

20210728

东北网

专题频道

代表作

13

伟大的中国耐心

文字

消息

2033字

20210819 

东北网

专题频道

14

追忆季塔连科院士

文字

消息

1524字

20210819 

东北网

专题频道

15

中国问答

文字

消息

1032字

20210819

东北网

专题频道

16

感恩一路有你相伴

文字

消息

2773字

20210819 

东北网

专题频道

17

我的俄罗斯记忆

文字

消息

2066字

20210819 

东北网

专题频道

18

我的中国记忆

文字

消息

1471字

20210819 

东北网

专题频道

19

我们如何学习中文?

文字

消息

1606字

20210819

东北网

专题频道

20

俄语伴我行

文字

消息

1702字

20210819

东北网

专题频道

21

遇见中国:那些值得铭记的人和事

文字

消息

5033字

20210824

东北网

专题频道

22

始终胸怀“国之大者” 传承弘扬中俄友谊

文字

消息

2236字

20210824

东北网

专题频道

代表作

1.附在参评作品推荐表后。2.三篇代表作必须从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中各选1篇,并在“备注”栏内注明“代表作”字样。3.填报作品按发表时间排序。4.音视频内容,应填报时长。5.广播、电视、新媒体作品在“刊播日期”栏内填报播出日期及时间;在“刊播版面”栏内填报作品刊播频道、频率、账号和栏目名称。此表可从中国记协网www.zgjx.cn下载。

责任编辑:江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