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9月12日电 以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为己任的黑龙江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无偿的科技服务中屡受冷遇。
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立,200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这里是全省综合性科技文献服务中心,收藏各类中外期刊6000余种,会议资料、学位论文近13万件,中、英、美、法、日等八国和欧洲专利组织的专利说明书及其检索工具6000多万件,拥有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企业产品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光盘数据库,堪称专利信息总汇、“科技大全”。
作为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背靠政府,面向企业,联合社会科技力量,一肩挑两头。既是科技信息的“二传手”,企业难症的“诊断师”,又是先进技术的“传播者”,企业形象的“设计师”。基于黑龙江省企业的实际状况,该中心服务上门,免收一切费用不说,就连请专家都是自己掏腰包。即便如此,还是无人理睬。
该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心利用全省独—无二的的科技信息资源,近几年积极开展了—系列免费服务活动。去年,为组织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赴香港展览,中心发出300多封征集项目函。结果,只有15个单位回应,28个项目孤零零地亮相。今年,中心精心组织一批专家,举办了一场人世后科技面临挑战的讲座。事前和省内一些大企业打了招呼,应者寥寥。按原定计划,中心还将为医药、食品等行业及其主管单位陆续举办专场讲座,因冷场只好作罢。为在中小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间搭建一个科技信息对接平台,去年lO月,该中心出人出资,创办了—份实用性很强的科技资讯类期刊。它向全省近2000家企业、150家科研院所免费赠阅,所有寄来的信息免费登载,每期附有企业及科研单位信息反馈单。如今,办刊18期,反馈信息不过四五十条。明明动一下笔,花5毛钱贴一张邮票,企业“难症”就能得到“良方”,一项科研成果或实用技术就可能得到利用,但这抛出去的“红绣球”却泥牛人海。
一边是服务者热情周到,一边是被服务对象绷紧面孔。原因何在?该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政府扶持的动作还不够大;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的意识不强;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意识不强。
据悉,该中心正积极酝酿创办黑龙江省第一家大型科技超市,为科技“变现”创造更优越的条件。但难预料, “上门”的科技还会不会坐“冷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