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0月9日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车万车私家开”。近年来,标志着生活水准跨入现代化的私家车,频频进入寻常百姓家,以车代步成为时尚。据交警部门统计,目前,哈尔滨市私人用车已超过12.5万辆。
私家车消费潮起,接踵而至的是停车场不足的窘迫,多数私家车“无家可归”。
镜头一:近日,东北亚合作区的蒋先生从松北开车进哈市中心办事,满街转找停车场,但仅有的几个停车场全塞满,半个多小时过去了,仍无车辆的栖身之处,他只好打道回府,另择“吉日”进城。
镜头二:新建小区道路上、旮旯里塞满私家车,已成为许多居民小区一道独特风景,不少小区车满为患,车辆摩擦纠纷时有发生,车主叫苦不迭。
镜头三:市区一些宽阔的新建马路,被划上交通标志线,马路停车使得道路变窄、交通受阻,城市环境被添上一道不协调的色彩。
私家车快速“膨胀”,给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带来了新课题。私家车越来越多,而车位有限,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城市的规划、道路建设、交通管理亟需作前瞻性应对。
“因为停车难等负面因素而人为限制发展私家车,这条路肯定行不通。”哈市政府汽车办牟连俊说,私家车对于拉动消费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没有一个国家因噎废食加以限制。私家车进家庭,也是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必然需求,无法遏制。有关人士认为,缓解停车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城市规划要先行,国内外的经验可资借鉴。北京明确规定,建设小区必须有固定比例的停车泊位,买车者先要买车位,有了车位才能领车牌照。新加坡人多地少,夜间部分道路被作为了临时停车点等。
对小区车位的建设,哈市一些开发商也感叹错失了良机。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介绍,从哈市情况看,市中心居民聚集密度高,停车配套设施差,前几年开发住宅没有考虑到车位的问题,现在看是一种失误。目前许多开发商已经意识到如果没有车位会影响房子的出售,自然要努力造车位。在私家车消费中,车位连带的消费环节,不应被忽视。从这一角度讲,先买车位再买车是值得考虑的措施之一。有了市场需求,必然推动停车位的建设。
此外,充分利用道路沿线高层建筑下被挪用的地下车库;小区密集地区建设大型立体式停车场;对市区部分不属于主干道的马路,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设置夜间临时停车点等,都是让车“回家”的可予考虑的办法。据了解,一家企业前些年已开发出了钢结构智能型立体车库,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很热销。这些具有先见性的动作,将推动私家车消费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