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0月24日电几年来,通过调整结构,强化管理,招商引资,开拓市场,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向精深加工要效益,伊春市林产工业日趋增长壮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木材加工企业已遍布各县(市)、区(局),现有生产厂点1000余户,从业人员11万人,产品发展到制材、人造材、家具、小木制品、林化产品五大类1000多个品种。
据林城晚报报道,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加快国企改革,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品结构。伊春市各地通过采取公司制改造、兼并、租赁、出售等方式,对国有林产工业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到2001年末,林管局所属168户林产工业企业中已有161户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或经营机制转换,占总数的95.8%,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空间。同时,伊春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立足自身,借助外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现企业提档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不断扩大木材精深加工比重,合理配置资源,逐渐淘汰落后产品和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产品,大力开发新产品、特色产品。
在计划经济时期,伊春市的林产工业曾有过昔日的辉煌。随着木材产量的逐年调减、林木资源的日渐枯竭,产品结构单一,依托“原”字号只进行粗加工的林产工业急速跌入低谷。如何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重新使林产工业走上振兴、发展之路?伊春市确立了向木材精深加工要效益的总体思路,采取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外引内联等形式搞活企业,并加强企业管理,发挥龙头拉动作用,加快集约化、产业化步伐,有效地推动了伊春市木材精深加工的快速、健康发展。
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人造板产品,特别是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细木工板产品的生产已成为伊春市木材精深加工发展的方向。为推动人造板业的稳步发展,伊春市本着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原则,积极帮助企业牵线搭桥,招商引资,加大技术改造和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力度,推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一是增强服务促生产。加大对朗乡、南岔水解厂、福旺、松圣等人造板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管理、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服务。从今年上半年的实际效果看,各重点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产量增幅较大。朗乡刨花板完成产量37069立方米,同比提高5%;南岔水解厂中密度板完成产量34193立方米,同比提高32.3%;汤旺河福旺公司完成产量25592立方米,同比提高4.8%。二是招商引资扩大规模,仅今年上半年,该市人造板投资就迅猛增长。朗乡局引进民间资金4944万元,投资组建明顺人造板有限公司,预计今年年底即可投入试生产;红星局由个人出资兴建1.5万立方米中密度板生产线,日前已投资700万元,使伊春市人造板生产实力不断增强。
抓好龙头企业,带动家具业的整体发展。以光明、斯温格为龙头,近年来,伊春市家具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家具业整体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加快家具业的发展,扩大伊春家具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该市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首要任务,加大推进力度,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及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以打造伊春家具品牌为突破口,引导重点企业塑造品牌形象。一是通过各种交易会、洽谈会,广泛宣传光明家具、双丰家具、斯温格家具等家具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以其高品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二是积极扩大营销网络,使伊春家具走向国内外。光明集团利用电子商务网站,开展网上信息发布、网上产品销售,产品出口日本、瑞典、澳大利亚等国。三是为企业牵线搭桥,走联合发展之路。双丰局联合12家个体家具企业组建了双丰家具集团,对外统一品牌,提高了整体竞争实力。2001年,伊春市家具总产值6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实现增加值2.98亿元。
加强分工协作,推进小木制品集约化、产业化步伐。小木制品做大文章,小木制品闯大市场,发展小木制品生产,是伊春市近年来根据木材资源日渐减少,充分利用小材小料,伐区剩余物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举措,伊春市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参加展销,并利用侨艺、光明木制品公司、友好局、乌马河局小木制品龙头企业的经营网络,加强销售,带动了小木制品加工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到2001年末,该市小木制品已从各家各户的作坊式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年产值3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39家。2001年小木制品实现产值6.4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