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0月28日电 在新近公布的41个首批中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上,哈尔滨作为全国闻名的老工业基地,没有一家企业榜上有名。那么,就在一汽、海尔、青啤等大企业积极敞门纳客并已名利双收时,本埠企业大门为何依然紧闭?日前,市九三学社刘文进等委员就工业旅游这一专题展开深入调研。
敞开大门 财源滚滚
据了解,国外工业旅游早已兴起,许多著名企业都为工业旅游大开方便之门,在车间里专辟了旅游走廊和购物场所。例如,美国造币公司在车间的空中建起观光平台,由平面滚梯载着游客按四方形路线观光,每位收费6美元;指导游客用仪器辨别美钞上的部分防伪秘密,每位收费6美元;出售用制钞过程中切下的美钞纸边编成的纸花束,每束6美元;按125%的价格出售四方联美钞收藏品。据介绍,美国造币厂年接待游客收入近亿美元。法国的标致、雷诺、雪铁龙等三大汽车公司年接待游客均达到20余万人次。
在国内较早开展工业旅游的首钢认为,工业旅游一方面可满足游客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更是大企业向社会展示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并密切与投资者关系的有效途径。
事实已证明,工业旅游不仅能创收,对促进企业形象和品牌也有极大好处。去年首钢钢铁旅游节仅几天时间,门票收入就达到30万元。
优势明显 开发滞后
据了解,1997年,哈尔滨曾推出两条工业旅游线,即哈电机厂、哈锅炉厂、哈汽轮机厂的“动力之乡”线,哈飞、东安、东轻的“平房工业区”线。然而,这一项目在运作之初,就因安全、资金及单位配合等问题草草收场。
究其原因,九三学社认为,我市工业旅游夭折的主要原因在于运作不到位:一方面,参观免费,企业不可能抽出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尽义务。另一方面,工业垃圾在车间随意堆放现象普遍存在,“垃圾工厂”难以吸引游客。
市九三学社委员们认为,随着中国旅游热的升温和人们在旅游生活中对知识含量的追求,到著名企业参观的愿望将越来越强烈。其中,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力、部分农业产业及高科技等行业最受青睐。在此背景下,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哈尔滨的发电设备、轴承加工、Y系列飞机、ECQ120直升机、微型汽车制造、数控切割机、大马力拖拉机、电子工业等,均已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肯定,哈尔滨工业旅游资源丰富独特。
本埠资源 亟待整合
如何做好哈尔滨的工业旅游?市九三学社就资源整合、客源渠道、环境改造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市九三学社建议,我市应确立以能体现地域文化或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为整合工业旅游资源原则,传统与现代兼具。如“三大动力”和平房工业区内大型企业均应列入首批发展序列。
市九三学社同时认为,如何依托冰雪旅游资源增加客源,是研究重点。比如,在冰雪大世界的门票上加入几项让游客自选的工业旅游项目,规定出合理的门票收益,使企业从中受益,在实现多方共赢的基础上打牢发展市场的根基。
委员们还建议,对工业旅游环境进行集中整顿:清除车间闲置物品,消灭“垃圾车间”;设计并实施绿色企业环境计划,建设绿色花园工厂;制定相应的安全保护规章和规范制度;在车间里开辟专用旅游通道,各景点还可增设快餐、饮料及纪念品等服务项目。在做好团体游客的基础上,可集中一定时段,安排专车进入厂区,以接待好零散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