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三靠村”的新鲜事儿
2002-11-09 16:01:40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哈尔滨11月9日电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乡登科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过去村里有个顺口溜:“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因此,登科村又被戏称为“三靠村”。这几年,村民们靠养奶牛发家致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成了“地不愁种,粮不愁卖,钱不愁挣”的“三不愁村”。记者日前在登科村采访时,遇到不少的新鲜事儿。

    农民有了“工资本”

    “咱现在也和你们城里的干部、工人一样,拿着工资本,到月开工资了。”村民何玉成晃着手里每月从“光明乳业”划账兑现的活期存折,得意地说。

    何玉成说,他养了大大小小20多头奶牛,每天将奶牛赶到榨乳站去卖奶,到月卖奶的钱就会准时打到存折里。仅卖奶一项,每年就可收入几万元。

    何玉成告诉记者,现在农民有了“工资本”,交一吨奶可得一千多块钱,啥也不欠。农民不领白条了,干劲就上来了。

    “咱养的算少的,有的大户养百八十头牛,一年几十万哩!”何玉成说。

    放牛也有了专业户

    作为奶牛大村,奶牛多了,又产生了一个新的行当:放牛。在登科村口,记者遇到了“牧牛人”,村民马意青正赶着一大群牛放牧归来。奶牛有黑白花的、黄的,“哞哞”地叫着,慢条斯理地往回走,足有100多头。

    马意青告诉记者,这些奶牛是他替别人放牧的。他给别人放牛,把牛照料得舒舒服服,村民就可以省下时间,安心干自己的农活。他一个月可以收入500多块。

    “不光咱自己,村里有好几个专门放牛的。”马意青说。

    挤奶交给机器干

    登科村的村民已经不用自己挤奶了,只要到时间把奶牛牵到榨乳站,挤奶的活儿由机器完成。小小的登科村里,机械化榨乳站就有两个。每个榨乳站可同时给50头奶牛榨乳。一般情况下,榨乳站一天早、中、晚榨乳三次,在奶牛的旺乳期能达到四次。

    榨乳站的工作人员说,榨乳站解决了农民送奶难的问题。在榨乳站卖奶,不会出现白条子,价钱公道,卖奶的钱按月打到农民的存折里。另外,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避免了人工挤奶造成的污染。

    支书瞄上“红本本”

    在新建的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村支书安财元。一提到养奶牛,安财元显得很兴奋,话匣子就打开了。“现在全村334户人家,1270口人,养了1860头奶牛,人均1.5头。”

    安财元说,现在县里有了好政策,鼓励农民养奶牛。县上说“你给我养牛,我给你养老”,如果奶牛养得好,村支书就不用担心养老的事儿。只要村里年交商品奶5000吨,村支书就可以领到一个“红本本”:养老保险证。钱由县里掏。到了55岁,就是啥也不干,每月也有400多块。

    “咱也好好干,争取拿个‘红本本’!”安财元说。

    村民有了正经事儿

    作为有名的“三靠村”,以前登科村的人均收入只有六七百元,由于没什么来钱道儿,有的村民养成了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习惯。没事儿时,村民就聚在一起瞎聊天、赌博,结果日子越过越穷。外村的姑娘看不上登科的小伙,到了岁数的光棍儿有好几十。

    现在,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发家致富不用愁,少生孩子养奶牛。”自从养起了奶牛,村民的腰包鼓了,思想观念也变了。过去那种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的短视思想不见了,村民开始有了市场观念。现在村民们聚在一起,常谈论的是养奶牛的技术和挣钱的道道儿。村民有了正经事儿,好吃懒做、打架斗殴、赌博的少了,学技术、讲科学、踏踏实实干活的多了。村里的光棍儿纷纷“离队”,成家立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责任编辑:超级管理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