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1月10日电最近,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李杰第二次走进哈拉海湿地的芦苇荡。两年前他来到这片亚洲最大的原始湿地时,大规模的人为破坏正在进行。而现在,哈拉海终于要建成自然保护区了,作为哈工大绿色协会前会长,李杰深感社团建设冲出高校围墙的重要。
哈工大绿色协会创建于1997年,两年多时间里,活动方式都是在校内发发传单,办办讲座。那时,协会只有十几个人,几乎没有任何资金来源。因为活动吸引力不强,会员积极性越来越低,协会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甚至萎缩状态。
“大学生越来越明显地从‘单位学生’向‘社会学生’转变,社团不顺应这个趋势,路只能越走越窄!”社团发展窘境促使李杰和他的团队探索社团社会化运作模式。
2000年10月,在哈工大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叶平教授带领下,绿色协会组织150多名学生来到位于黑龙江省龙江县境内的哈拉海。当时,一家香港公司为在这里开发水稻种植地,正在大肆挖渠排水,并推掉所有的植物。老乡们向同学们讲述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这些都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回到哈尔滨,同学们到电视台讲述哈拉海的遭遇,呼吁社会关注哈拉海,并与香港NGO常春社联系,请对方帮着到那家香港公司了解情况。他们的努力引起政府的关注,为在哈拉海建保护区立了大功。
哈工大绿色协会走出校园开展的另一个重大活动,是回收废旧电池。会员们在报纸上登出《倡议书》后,每天都有四五十位市民来电了解详情,很多人则在所在单位开展电池回收。一些志愿者主动承担起每周到附近社区回收点收集废旧电池的任务。
绿协与哈尔滨文艺广播电台合作,每周推出一期专栏直播节目“绿色协会环保总动员”,由1名会员担任主持人。通过电波,很多关心环保的市民成为绿协许多大型活动的参与者。
如今,绿协已凝聚3000多名注册志愿者。在全市发起废旧电池回收活动,先后有十多所高校、200多所中小学、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几十万人参与,共回收电池40余万节。绿协3次组织植树活动,近万名哈尔滨市民参加,植树3万余株。
绿协社会化运作,使协会生命力变得旺盛,也使会员综合素质迅速拓展。
为组织全市范围的植树活动,绿协的主要成员花了几个月时间,到所有能想到的地方拉赞助,一点点跑下来,购买两万棵树苗的费用居然全有了着落。
陈鹏是这次活动组织者之一。他说:“如何科学地组织大型活动,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有深切体会。这,也许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叶平认为,大学生在推进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中,能发挥连接学校和社区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在一些比较敏感的社会问题的利益争斗中,大学生社团能缓解和转化矛盾。
他举例,在呼吁保护哈拉海的过程中,绿协会员借助专家的科学认识和指导,深入社区,广泛开展有关居民生活水平和湿地关系的调研,发现群众利益的焦点和转换商家利益冲突的办法,并作为建议提交给政府有关部门,促使有关部门改变了原来的政策。
团黑龙江省委学校部部长关大辉告诉记者,在黑龙江省,像哈工大绿协一样社会化运作的社团不止一家,如理工大学有一个以家电维修为主题的社团,也采用联系志愿者为社区服务的模式。“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学生社团采取社会化模式发展,我们大力支持。因为今后大学都要拆掉围墙,学生社团当然也不能例外。”
学生社团关注社会问题,也可能遇到不利因素。比如,大学生遇到一些复杂而无力解决的问题时,可能会产生偏激想法,如果教育跟不上,就可能走偏,甚至被人利用。有关人士认为,作为学生社团主管部门,高校团委应注重对社团社会化运作的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