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1月18日电近年来,那些忙完本职工作后,又忙着到另一处兼职的人越来越多了。兼职,正成为省城职场的一大动向。
记者从哈尔滨市人才市场获悉,针对人才兼职潮的出现,他们专门设立了兼职人才交流窗口。来寻求兼职的人,多是本科学历和中高级职称以上人才,其中,会计、计算机是兼职需求相对较多的岗位。近来,前来登记的会计人员已有35人,要求最高月薪在2500元。另外,机械、化工、文秘等都有寻求兼职的。前来登记的教师虽不多,但教师已成为兼职队伍中的主力军。同时,在社会上自行寻求兼职的人更多。
对于求职者而言,兼职无疑是增加收入的好途径,有的也把兼职视为锻炼能力、开阔视野的好方式。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采用兼职人员更灵活机动,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最高效率地利用人才创造价值。
据了解,在经济发达的江、浙等省,聘用兼职人员,成为许多企业乃至事业单位用人的常规现象。在哈尔滨,兼职在一些人眼里还是不务正业。究竟该如何对待兼职?
到哈尔滨中高级人才市场寻求兼职的大学老师杨毓文说,他是教英语的,每星期学校就那么三四节课,出去找份教英语的兼职,不但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使自己的英语基础进一步扎实,同时让自己的英语能力让他人受益。他认为,如果为兼职而影响本职工作,那是得不偿失。只要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不会有问题。
哈市人才市场赵树智经理认为,南方发达地区兼职人多,说明那里的人才市场搞活了,不但未影响其经济发展,反倒起了促进作用。在不与所在单位发生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兼职是允许的。他认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单位,即使有人出去兼职,他也不会忽略本职工作。相反,一个没有吸引力的单位,即使人员不出去兼职,他也不会安心本职工作。哈尔滨人才外流的多,一是收入低,二是环境不宽松。如果放开一些,鼓励其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身兼多职,真正的人才收入不会比去南方挣得少,他创造的社会效益也会越多,也能把人才留住。无论兼职还是本职,从大环境来说,都为社会创造了效益。
在哈尔滨,虽然出现了一些兼职人员,但在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中,兼职者还只是少数。同时,兼职行为也亟待规范。今年上半年,为鼓励兼职,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哈尔滨人才市场设立了兼职人才窗口。截至目前,前来登记寻求兼职的人员只有119人,不足总求职人数的1%,而且成交不多。近日,这里的一次人才定价推荐会上,12名被推荐人才中,只有一名搞塑性加工的博士生被以兼职的方式招走。
与正规人才市场冷清相比,许多兼职行为都是在地下交易的。据人才市场负责人介绍,到一个单位兼职,应签订兼职劳动合同,注明双方的责任、保险、工伤事故如何处理等内容。而目前,地下交易的兼职者大都没有这样的劳动合同,一旦发生纠纷,不受法律保护。
人才资源共享意识还不足。兼职人员所在单位往往视为不务正业,用人单位也担心兼职人员不能专心工作而不愿聘用。而一些兼职人员的行为确实对本职工作造成了影响,有待规范。哈市目前还没有兼职兼薪的相关规章制度。
既要引导兼职行为,又要规范其行为。只有这样,兼职才能由“暗流”变成“明渠”。据悉,上海市今年出台了相关条例,规定了临时性工作人员的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用工订立劳动合同的规定。南京市也推出了事业单位兼职兼薪分配制度,允许事业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聘用兼职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
赵树智认为,哈市应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法规条文,并创造宽松的用人环境,鼓励、规范兼职,让社会共享更多的人才资源。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也应改变以往的求职和用人观念,从人才更大限度发挥作用角度出发,去求职和用人。另外,为了解决过去人才“有价无场”的局面,他们要在设立了兼职人才窗口的基础上,争取早日建成专门的兼职人才市场,搞兼职人才招聘专场。经过多方努力,会有更多的人才被激活,更多的人才被社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