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1月28日电从广袤的松嫩平原到青藏高原,你会感到吸进去的第一口空气像棉絮一样温热而生涩,堵塞着你的每一个毛孔,压迫着呼吸器官,随后,头晕、恶心的感觉就弥漫开来,这就是所谓的高原反应。但高原的可怕并没有挡住那些勇于寻找工作机会的黑龙江人。
在众多的打工者行列里,来自牡丹江的冯殿坤称得上是黑龙江省最早来闯生命禁区的人。
1995年,冯殿坤从牡丹江市保温装饰材料厂“下岗”,为了生计,冯殿坤站过“大岗”、卖过蔬菜,辛勤的劳动换来美好的生活。但市场风云变幻,一次决策的失误,让他在一个月赔进了20万,几年的积蓄瞬间化为乌有。冯殿坤感到路又像刚刚下岗时一样,走到了尽头。1999年,国家吹响了西部开发的号角,冯殿坤感到大开发一定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于是他只身来到了拉萨。
初到西藏,所有人都会感到双腿像面条一样软,因此在这里“吃”显得尤为重要。可此时偌大的拉萨更多的是藏餐和川菜,惟一一家由山东人的饺子馆,生意非常红火。看准了市场,冯殿坤东筹西借,拉萨第一个由东北人开的饺子馆开张了。如今他的饺子馆已变成了一个两层楼的“东北人餐厅”,许多东北特色菜的原料及佐料都是他和媳妇坐十几天的火车、汽车从家乡背来的。许多长年在藏工作的黑龙江人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一位援藏干部对记者说,来这里不仅能吃饱肚子,听到乡音,更重要的是能慰藉到那种对家乡的绵绵思念。
如今冯殿坤的餐厅已经成了拉萨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天就餐者达到百人以上,其中大部分是北方人。冯殿坤说:“在这里一个月的收入就是在牡丹江同类饭店一年的收入。”但高原反应和对家人的想念,让冯殿坤在3年内瘦了近20公斤,原本就不胖的冯殿坤现在又黑又瘦,远远看去已是一个十足的藏民了。虽然拉萨已让他完成了“原始积累”,但他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他说,在西藏只要肯吃苦、肯付出就会有所收获。下一步,他准备开一个豆腐坊,生产家乡水豆腐。他说,在拉萨每天都有顾客点炖豆腐,他只好用内脂豆腐代替,可顾客一吃就说没有了家乡的味道。其实在西藏,像水豆腐这样的市场空白点还有很多,无所不在的商机只需要像冯殿坤这样的有心人。冯殿坤的梦想是要把家乡的味道一点一点地全搬到拉萨,搬到西藏。
拉萨让冯殿坤站了起来,让许许多多的打工者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来自哈尔滨的下岗女工赵红霞已经45岁了,目前在一家浴池打工,月收入1500元,她每月只需支出房租150元。赵红霞说,凭力气她已有能力供儿子读完大学了。
从运输队下岗的老张,听说西藏缺技术好的司机,借了4万元钱来拉萨车行租了一辆车,起早贪晚干下来,平均一天可收入900元。他说,干到年底,他就能还清欠款了。
据调查,目前仅在拉萨,来自黑龙江省的打工者就有300多人,其中下岗职工占80%以上农民不足10%,他们大多在宾馆、饭店等服务行业从事体力劳动,月收入在700-1200元之;间。这些勇敢的“淘金者”在克服了高原反应后,都很留恋拉萨,因为这里的工作机会和收入都要高于内地。而且由于黑龙江人形象好,说普通话而成为当地各单位招聘的首选对象。
拉萨一家医药公司的曾经理对记者说,他最希望招到东北人做业务员,可启事贴出去一个月了,仍没招到。看来300人并不能满足“求贤若渴”的拉萨。
多年来,离天最近的古老的青藏高原让人望而却步,可今天这些更新了就业观念的黑龙江人已率先踏上了这块神秘的土地;他们付出了汗水、泪水和心血,而朴实敦厚的拉萨也在回报着他们:美好的生活,从拉萨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