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4日电记者近日走访哈尔滨市几家保龄球馆发现,这个曾经在哈市火爆一时的休闲运动,如今冷落萧索,少人问津。
据悉,哈市第一家大型保龄球馆是南岗区的松雷保龄球馆,开业后生意红火。以后的几年里,哈市的保龄球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最多时够规模的保龄球馆有20余家,加上一些小的保龄球馆,估计市区内有近40家,共450余条球道,仅大直街上就坐落7家。保龄球馆投资巨大,以一个中型的球馆为例,一条好的球道约30多万元,加上场地租金、装修、空调费用等,一次性的投资往往在千万元左右。据一家保龄球馆的老板说,1998年以前,一家20条球道的保龄球馆一天的营业额可达数万元。
1998年后,保龄球市场已趋向饱和。新的保龄球馆却还在新建启用,竞争愈加激烈。到目前为止,哈市已有10多家保龄球馆顶不住经营的压力而倒闭。为求生存,现存各家球馆纷纷举起了“降价”大旗。很多球馆把三个时间段的收费从每局15元、25元、35元降到每局5元、10元、15元。现在,一般的保龄球馆,价格都在每局10元左右。
个人参与不积极,团体活动就成为各家球馆的主要收入来源。各家球馆经理为了让球馆能够正常运转下去,不惜亲自出马四处拉团队活动。举行各种比赛活动也是各馆收入的来源,而且一些球馆还能提供比赛所需要的配套服务。
改善周围环境,成为一些保龄球馆赢得客源的新举措。记者到位于大直街上的一家保龄球馆采访时,这里的经理介绍,他们有意将球馆原来单一的经营模式改变为综合性的康体休闲中心,新的康体休闲中心将增加一些其它项目,使顾客来打球的同时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服务。
尽管各家保龄球馆使出浑身解数,但保龄球馆还是难现昔日辉煌。业内人士认为,哈市保龄球业之所以在几年之内大起又大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很多人把保龄球行业当作一个大蛋糕,都想来切一块,结果谁都吃不饱;二是人们最初对保龄球投入那么大的热情,多半是出于好奇和新鲜,并没有把保龄球当作一项长期的健身运动来做;三是打保龄球消费太高,有支付能力的长期玩家数量有限。
维持现状已属不易,国家有关部门把保龄球的营业税调高到20%,比哈市目前执行的13%的营业税高出了7个百分点。这对举步维艰的哈市保龄馆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一家保龄球馆的老板说,虽然现在还没收到通知,但一旦实行,很多保龄球馆都要倒闭。但他又认为,淘汰一些保龄球馆也是好事,可避免恶性竞争,反而有利于保龄球市场的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的情况是谁能撑到最后,谁将笑得最好。保龄球是一项有益健康的室内休闲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容量会稳定增长。哈市保龄球业热过头后的冷却,属于正常的调整,这并不意味保龄球从此淡出。任何市场都是需要经过培育的,有些迹象表明哈市的保龄球运动正有复苏的态势。如果保龄球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最终摒弃了急功近利的经营观念和方式,追求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大浪淘沙后的保龄球业将走向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