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文化名城里“恨”少阅报廊
2002-12-09 10:20:3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在哈尔滨漫步街头,发现与繁多广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座城市的阅报廊少得可怜。一位学者说:“阅报廊少,不利于精神文明的传播。”

    令人汗颜的数字

    哈尔滨是全国十大省会城市之一,是国家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人们有着读书阅报的良好习惯。街头报摊前攒动的身影,说明着哈尔滨人对报纸的需要。记者调查采访,却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哈市城区(七区)总幅员面积15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近350万,流动人口(含游客)25万余人;市区共有公共阅报廊22处,平均每7.09平方公里、15.9万人口才拥有一处阅报廊!

    道里区是哈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记者仔细寻觅后发现,这个区内只有两处阅报廊,且都是报社所设。一处在地段街1号的黑龙江日报社门前,共有9组,在这里,可阅读到《黑龙江日报》、《生活报》、《老年日报》、《农村报》等多种报纸。由于这处报廊位于道里、南岗、道外三区交汇处,来此阅报者较多,从清晨到傍晚阅报者不断。家住安升街的杨老先生1995年从车辆厂退休后,经常来这里看报。他对记者说,要是家附近的新阳路、经纬广场有个阅报廊就好了,可谁来办这件事呢?记者又走访了动力、道外、太平、平房区发现,这里根本找不到阅报廊。市民反映,有关部门能否考虑在这些区建起阅报廊。

    调整维护需及时

    中山路是哈市贯穿南岗、香坊区的主要街路,这里共有19处阅报廊,分布在街道两侧的人行道上。居民反映,这些阅报廊使百姓了解到每天的新闻和国家大事,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成为街路上的一道景观,可谓一举两得。然而,也有人反映,有的阅报廊离站台稍远点,看着不方便;有的位于行人经过之处,往往是匆匆经过,看的人不多。他们建议,能否多在站台边设立,或在单位门口等行人停留较多的地方设立,利用率会更高。另外,有时这里的报纸更换得不及时,人们不能及时看到当天的报纸。

    位于南岗区海关街的阅报廊,可谓哈市报廊之最。共有12组,容量大、报类全、信息量大,吸引着无数读者前来阅读、查找资料。略有不足的是,由于建筑结构上的原因,每到冬季,这处报廊外面的展示窗和里面的通道温差较大,导致报廊玻璃易形成霜花,冬季看东西较难,有的报纸根本就看不清,好似“雾里看花”。他们建议这个问题尽快有人解决。

    谁来填补空白

    阅报廊是不是可有可无?采访中,各界人士从多个角度谈到,阅报廊这个宣传阵地不能缺。来哈旅游的大连甘井子区区委宣传部周先生说,哈尔滨市的报廊和大连市无法相比,不仅数量小且容量小。报纸是党的宣传阵地,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给予重视并纳入城市建设、管理中。他建议,在火车站广场、南岗和道里繁华商业区,甚至斯大林公园的防洪墙上,都可设立报廊,不仅可以方便当地居民阅读,又能让外来游客通过报纸了解、认识哈尔滨。哈市闽江小学的庄女士说,利用新建的公交候车廊部分空间做报廊,不失好办法。但目前宁可让一些地方空着,也要等广告。

    省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所赵瑞政研究员认为,阅报廊少不容忽视。这不仅不利于地方报纸的辐射、扩大影响,也影响精神文明的传播。政府应增加必要的投入,增设阅报廊。而这种投入的回报会是巨大的。他建议,应对全市的阅报廊进行合理布局。目前,哈市一些阅报廊过于集中,有些区域又是一片空白,利用率不高,这种资源浪费的情况应改变。

责任编辑:超级管理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