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24日电因为好记,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家里的电话号、手机号和生日日期当成银行卡、股票卡和电子信箱的密码,结果被熟人破译。警方提醒,应当改变此类习惯,以免给犯罪嫌疑人以可乘之机。
7日,哈市道里区居民利某到道里公安分局刑侦一大队报案称,他的银行卡突然少了2万元。经走访调查,民警锁定了利某刚处三个月的女朋友小华,在大量的证据面前,小华供认了犯罪事实。据介绍,利某把所有的钱全都存在了自己的银行卡内,每次取钱利某都带着小华到银行划卡,但小华一直不知道利某的密码。6日下午,小华趁利某酒醉后偷偷取出利某的银行卡,根据猜测,她输入了利某单位的电话号码,没想到竟然成功了。她偷偷地取出2万元钱后又将卡重新放进利某的钱包内,这一切,利某竟然一无所知。
在哈市某机关工作的刘某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事,因为工作需要,他经常要通过电子信箱传递文件,刘某的电子信箱的密码就是他的手机号。不久这个秘密就被他的对手识破,对方经常会堂而皇之地登陆他的电子信箱。刘某意识到后,才更改了一个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密码号。
据警方介绍,目前随着各种银行卡、信用卡、股票卡、上网卡的普遍应用,好多人身上的卡越来越多,因此每一种卡都要设不同的密码,这样记起来很繁琐。一些人为了图省事把自己家里的电话号、手机号和生日日期当成银行卡的密码。一些熟人和朋友摸到这一特点后,便会凭着感觉和猜测提取卡里的现金。警方提醒市民,类似的生活习惯一定要改变,以减少损失。
责任编辑:超级管理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