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毕业生为求职不惜投入 就业竞争催生“求职经济”
2002-12-25 13:01:5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2月25日电 隆冬之际,不少大学毕业生因就业形势严峻而遭遇“求职寒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为求职而不惜投入,一些商家也因此鼓了腰包。在“假日经济”、“旅游经济”、“考研经济”出现后,就业竞争又催生了“求职经济”。
 
    “推荐表”比美生财

  近来,哈市各大高校附近的复印店、设计室可忙坏了,一些求职的大学生忙着“包装”自己,让这些提供服务的商家应时发财。

  记者走访了黑大、哈理工大学、医科大学等学校周边,发现那里的复印社都新增了制作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业务,都是按照推荐表的页数收费。一个精美封皮的推荐表,价格在10~20元左右,普通封皮的多在10元以下。表格等用纸分彩色的和普通白纸,彩色的一张要3.5元,普通的大约要1元。据复印社老板孙西讲,自11月中旬以来,有时一天要为几百名学生设计推荐材料,为此又新添了一台复印机,每天加班加点地干,临近的设计室也都忙够呛。记者现场采访了黑大的一名毕业生,他的毕业推荐表原件制作成本在50元左右,加上复印件的费用,她一共花了100多元。一位齐齐哈尔大学来哈求职的学生告诉记者,自己学校周围的复印社制作的推荐表比哈市这些复印社制作的要精美得多,也贵的多,自己花在推荐表制作方面的钱已经不下200元了。记者问及原因,这位同学说:“我们学校那边普遍抱的观点就是,学校不怎么好,所以毕业推荐表要做的更好一些,才能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

“临阵磨枪”含商机

  一些大学毕业生求职前急需就业培训、寻求技能认证,成为此行当的大好商机。

  看着有的同学找到了单位,黑大中文系的王岩挺着急,在同学的指引下,近来她参加了一个“求职培训班”,虽然花了260元钱,但她却学到了求职要领、求职“三不问”、求职习惯用语等知识,感觉受益匪浅。在哈市各大高校,针对毕业生举办培训班的小广告随处可见。

  记者在近来举行的2003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会场发现,入场招聘单位及一些用人单位用人信息被收进了一本售价10元的信息手册里,小册子一下子卖了上万个。在会场的外围,还有一些可以颁发各种计算机认证的学校在散发招生宣传单,上写“面对严峻的就业局面和残酷的竞争,XX认证将成为您制胜的法宝”。记者了解到,在就业前夕,各大高校的毕业生都会有选择地有偿学习一些可以颁发技能认证的课程。还有一些有关部门授权高校可以颁发的证书,比如初、中、高级秘书证、公关证等,当然是学生和学校双赢。

沾边就能捞“油水”

  不少学校培养了自己的就业市场,每年都会召开自己的人才交流会,全国各地的多家单位都进校招聘人才,外地的学生也会前来寻找机会,这让附近店家沾了光。近日哈师大召开了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招聘会召开前后,学校的招待所以及周边的宾馆、酒店、旅店都宾客盈门,用人单位驻校时间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外地学生停留的时间则更长一些,一般从几个星期到几个月不等。刚刚参加完哈师大师范类学生供需见面会的山东一职业中学人员没有走,他们还等着参加下一场见面会。他们一行5人已在黑大附近一宾馆住了十几天,每天花费几百元。

  另外,哈市各大书店里,《求职指南》、《求职手册》等书籍热销;目前,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相关的“人才网”等都是学生光顾的热点。这些网络近来都受益不小。

“蛋糕”做大味道要正

  求职经济的应运而生,就像“假日经济”、“旅游经济”刚出现时一样,如何使之做大、规范,成为当务之急。

  哈工大经济管理学杨承博士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以往没有的经济现象。只要是正当的经济活动,这些现象出现的越多,越有利于社会经济活跃度的增强。2003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年,今后几年,毕业生数量都较多。这就给“求职经济”提供了更多机会,更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发展。

  省社科院经济社会学助理研究员王继伟认为,在搞好现有就业服务、办好供需见面会、搞好人才包装设计等服务外,还要有相关部门的组织领导,把求职服务多层次延伸。另外,为大学生服务中,不乏有服务不到位的不规范行为,甚至有坑骗大学生的不法行为,政府相关部门的规范指导不可或缺。

责任编辑:超级管理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