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月1日电提起沈荣显,也许知道的人不多;提起他做的事,很多人会惊叹于他的贡献。通过他研制的牛瘟兔化弱毒疫苗应用,在全国最后消灭了中国历史上流行的牛瘟;培育成功了鸡胚化羊痘弱毒疫苗,控制了羊痘在全国的流行;制成猪瘟兔化疫苗,一直在我国养猪业应用至今;他主持研究的马传贫弱毒疫苗,十年间为我国减少经济损失65亿元,至今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2001年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评选活动”中,在畜禽水产养殖技术的疾病防治方面评选出四大重要成就,其中三项是在沈荣显主持下完成的。
现在,他又向世界难题——艾滋病开战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为艾滋病的研究开个头儿。”
当黑龙江省获得最高科技类奖第一人——我国兽医界现在唯一的院士沈荣显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沈荣显院士1923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42年,沈荣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沈阳农业大学兽医系。1948年,他来到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工作,一直到现在。
向牛瘟宣战
沈荣显刚到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时,当时东北农村牛瘟肆虐,大批耕牛接连死亡。西部蒙古牛和黄牛发病后死亡率达50%,东部朝鲜牛病牛死亡率达100%,可谓疫情严重,四处告急。于是,在一间18平方米的小屋里,靠着几支注射器、手工乳钵器和简单的显微镜,沈荣显和同伴一起,开始向牛瘟宣战。
1949年,牛体反应苗制成了。1951年,又研制成功了山羊化兔化牛瘟疫苗,到1953年,这场席卷东北、华北的牛瘟终于被消灭了。但由于上述疫苗对牛瘟易感牛种——牦牛的毒性较大,不能应用。1953年3月,青藏高原的牦牛死亡达三万多匹,牦牛尸体堆成了山,而牦牛是藏民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工具,大批牦牛的死亡对藏民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沈荣显带着新研制的疫苗登上了青藏高原,向牦牛牛瘟宣战。风餐露宿、饮食不适,加之强烈的高原反应,常常使他晕倒。每次,藏民都冒险为他划船背药。历经三年时间,在西藏、青海等牧区大面积推广了牛瘟疫苗。当他解决了藏民牛瘟的问题时,藏民们到处传颂着“共产党像太阳”、“共产党好”。
1956年,我国历史上流行的牛瘟病被彻底消灭了。回到哈尔滨的沈荣显也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沈荣显说,这是他终身难忘的日子。
建国后,我国只消灭了两种人、畜传染病,一个是天花,另一个就是牛瘟。而现在牛瘟仍在亚洲南部、中东和整个非洲地区广泛流行。1994年,巴基斯坦大规模暴发牛瘟,死亡牛30多万头,而相邻的我国安然无恙。据农业部估算,40多年间,由牛瘟减少的损失达数十亿元。1957年,他参加的“兔化牛瘟病毒的研究”和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了国家第一次颁发的科学奖。
打破“不可能”理论
1963年12月,他被派到罗马尼亚进修学习。沈荣显回忆说:“从1948年到1963年,我主要是个实干家,没有来得及在理论上提高和总结。非常盼望有机会进行深造,用世界上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武装自己”。这个宿愿终于实现了。在罗马尼亚3年里,他先后进过3个研究所和13个研究室。为他后来在病毒研究上的突破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6年,周恩来总理访罗期间,接见了中国留学生,鼓励他们早日学成归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周总理的嘱托,给沈荣显增添了攀登科学高峰的力量和勇气。沈荣显说:“这种勇气化作了强大的动力,时刻提醒我要不断进取”。1967年1月,他带着大批图书资料和满腔报国之志回到了哈尔滨。
沈荣显满怀信心回到祖国,却恰逢文化大革命。科研项目大都被砍掉,科研人员也都下放劳动。沈荣显并没有消沉,他对“马传贫”研究的许多新思路正是在全家被迫挤在一间土屋的夜读中萌生的。
1972年,中国大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沈荣显担任了“马传贫”研究室主任,开始主持这一尖端课题。马传染性贫血病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引起的以马、驴、骡持续感染、反复发热和贫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病毒属反录病毒科慢病毒属。当时,全世界的畜牧业都面临着和“疯牛病”一样的威胁,众多马匹在感染了这种病毒后死亡。马传贫病严重流行,做为我国农村主要生产力的马每年要死亡几十万匹。各国都不惜人力、财力、物力,试图研制出该病的有效疫苗,但都毫无功效。有国外学者预言,慢病毒病无法免疫。日本研究人员在国际上发表文章说,马传贫病毒不可能研究出疫苗来。沈荣显以他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知识,首先倡导用驴白细胞培育驯化驴强毒的研究思路,决心走一条中国式的马传贫研究之路。终于成功研制出驴白细胞弱毒株,突破了慢病毒免疫的禁区,率先在国际上成功地研制了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并有效地应用于我国的马传贫防治工作上,使慢病毒病不能免疫的理论不攻自破。迄今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预防马传贫病的最有效疫苗。据农业部统计,在1980——1990年十年间,应用该疫苗共为国家减少直接经济损失65.236亿元。
“为艾滋病疫苗研究开个头儿”
1984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发现了人的艾滋病病毒后,对人、畜各种病毒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只有马传贫病毒与艾滋病的形态结构相似。用马传贫病毒抗原能检测到与艾滋病病人血清发生反应,从而认为马传贫病毒与艾滋病病毒有一个共同进化之源。其它国家的研究也发现两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组结构、复制方式和相似的蛋白种类及功能,两种病毒传播方式也相同,主要靶细胞都是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能整和于染色体而导致持续感染,并通过基因的高度变异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马传贫疫苗的研制成功,是艾滋病等人和其它动物慢病毒疫苗的研究成为可能。
但是,欧美科学家认为研制象马传贫病毒疫苗具有很大危险性,于是采用了遗传工程方法,集中研制基因重组疫苗。但历经10多年,耗资几十亿美元,均未达到预期效果。无奈,美国国立卫生院官员宣布放弃研制基因重组疫苗。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项目组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加强艾滋病减毒疫苗的研究和指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他们提出的近20多项关键性技术问题,在我国马传贫减毒疫苗的研究过程中,基本都得到了解决。1990年,美国《纽约时报》以大篇幅报导:“中国马传贫疫苗的研制成功,给艾滋病预防带来希望。”
1998年,沈荣显受国家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邀请共同进行以马传贫开展艾滋病和马传贫病毒疫苗基础的比较研究。香港《大公报》等报纸和境外10余家报纸同时发布了同一条新闻“中国专家从十分相似的马烈性传染病入手,艾滋病疫苗研究临突破”。经过3年多的研究,现在他从分子生物学研究构建了新型艾滋病疫苗正在实施中。
记者问他:“是否可以说马传贫病毒疫苗能够解决艾滋病疫苗问题呢?”他说:“马传贫病毒疫苗只是为艾滋病疫苗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动物模型,艾滋病疫苗的研究路还很长。”
在采访过程中,沈荣显院士反复强调,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个人能完成的,是同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是和众多科研人员的努力分不开的。同时他也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科研人员要重视原始性创新,科研更要和生产结合起来,对人们的生活才能产生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