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初,国内外各大媒体几乎同时发布了这条新闻:中国专家从十分相似的马烈性传染病入手,艾滋病疫苗研究面临突破。 一时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牵动了世界的目光。目光的中心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我国兽医科学界惟一的工程院院士、著名家畜动物病毒及免疫学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沈荣显。 初次见到沈荣显院士,那略带辽宁味的普通话和平易近人的微笑,让人在恭敬中多了一份亲切。 在青藏高原,只要是“共产党的门巴(藏语医生)”来了,便畅通无阻。藏民们朴实的感情感染着沈荣显和同伴,仅用三年时间就消灭了牛瘟,这是我国兽医史上的一项重大业绩 沈荣显1923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幼年家庭贫困,父亲可望通过知识改变家庭的面貌,于是紧衣缩食让沈荣显上学。 1942年,沈荣显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奉天(今沈阳)农业大学兽医系。1948年东北解放后,他来到设在哈尔滨的东北农业部家畜防疫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前身)工作,从此与动物和动物病毒结下不解之缘。 沈荣显一到防疫所,就接受了研制牛瘟疫苗、保护耕牛、保证生产、支援解放战争的任务。当时,东北农村牛瘟肆虐,大批耕牛接连死亡。西部蒙古牛和本地黄牛发病后死亡率达50%%,东部朝鲜牛病牛死亡率几乎达100%%。疫情严重,四处告急。 在一间18平方米的小屋里,靠着几支注射器、手工乳钵器和简单的显微镜,沈荣显和同伴一起开始探索提高疫苗产量的新途径,向牛瘟宣战。 他们把兔毒注入到小牛身上,再把牛的脾脏、淋巴研磨制疫苗,采一头小牛血可以注射2.5万头牛。1949年,牛体反应苗制成了。1951年,又研制成功了山羊化兔化牛瘟疫苗,到1953年,这场席卷东北华北的牛瘟终于被消灭了。 1953年3月,沈荣显受农业部派遣,带着新研制的疫苗,登上了青藏高原。三年里,他们像一支扫敌劲旅,几十万头牦牛被注射了疫苗,并在西藏、青海等牧区大面积推广。1956年,蒙古牛、朝鲜牛、牦牛的牛瘟病被彻底制服。 至此,我国彻底消灭了牛瘟,这是我国兽医史上的一项重大业绩。现在此病仍在亚洲南部及中东和整个非洲地区广泛流行。 1997年,巴基斯坦大规模暴发牛瘟,牛死亡10多万头,而相邻的我国西藏、新疆边境安然无恙。这种猖獗流行的传染病从消灭至今40多年仍未复发,是历史上的奇迹。据农业部估算,40年间该疫苗为我国减少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在青藏高原的几年中,沈荣显和同事们风餐露宿,加之强烈的高原反应,常常使他晕倒。藏民冒险为他划船背药,还总是端出最好的奶茶款待他。无论在哪里,只要是“共产党的门巴(藏语医生)”来了,便畅通无阻。 1957年,“兔化牛瘟病毒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第一次颁发的科学奖。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毅然学成回国。马传染性贫血病疫苗轰动世界。十年间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5亿元 1957年的一天,是沈荣显终身难忘的日子。他出席了全国科学工作者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他觉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劲。 1963年12月,沈荣显被派到罗马尼亚进修学习。罗马尼亚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在世界上颇有名气,沈荣显在那里先后进过3个研究所13个研究室,为他在以后病毒研究上的突破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6年,周恩来总理访罗期间,接见了中国留学生,鼓励他们早日学成回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周总理的嘱托,沈荣显终生难忘,他说:“它化作了强大的动力,时刻提醒我要不断进取。” 1967年1月,沈荣显带着大批图书资料和满腔报国之志回到了哈尔滨。 时逢文化大革命。和很多科学工作者一样,半年后,他被“清”出实验室,去烧锅炉,扫垃圾。 “为什么剥夺我搞科研的权利?”没有答案,在那个几乎没有理性的时代。 沉默中,沈荣显把生命寄托在多年来收集的国内外资料上。每晚,借助昏暗的灯光,他拼命地翻译、摘抄、研究……密密麻麻地记了几个笔记本———对马传贫研究的许多新思路,就是在自家土屋的夜读中萌生的。 1972年,中国大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沈荣显担任马传贫研究室主任,开始主持这一尖端课题。马传染性贫血病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引起的以马、驴、骡持续感染、反复发热和贫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国外有学者曾言,慢病毒病无法免疫。 由于马传贫病有极高的致死率,所以一直是困扰世界养马业最严重的传染病,许多国家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试图研制出预防该病的有效疫苗,但却毫无成效。 沈荣显和课题组成员决心走出一条中国式的马传贫研究之路。 研究过程几经波折,甚至出现重大挫折,直至传到第125代才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成功地研制出驴白细胞弱毒株,突破了慢病毒免疫预防的禁区,率先在国际上成功研制出了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并有效地应用于我国的马传贫防制工作上。 这一独创性成果不仅为中国马传贫的防制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在慢病毒疫苗的研究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该项成果于1983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迄今为止,仍然是世界上惟一的预防马传贫病的最有效疫苗。据我国农业部统计,该疫苗的应用,十年间共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5亿元。 基于马传贫疫苗在我国的成功应用,1983年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国际马传贫学术会议。沈荣显院士向来自美国、法国、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家宣读了他的论文《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的研制与应用》。报告结束时,掌声四起。同年,美国兽医协会邀请沈荣显院士出席了在纽约召开的第120届兽医年会,就马传贫及同马传贫有关预防和根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整天的讨论。会上,沈荣显发表了《关于马传贫的研究进展》的论文。美国十多家媒体发表消息和评论,盛赞马传贫疫苗的研制成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科学创举。 “马传贫病毒与艾滋病的形态结构相似”,马传贫病毒研究有了新意义。世界目光再次聚焦到沈荣显身上 1984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发现:只有马传贫病毒与艾滋病的形态结构相似,其他国家的研究也发现马传贫病毒在遗传性、抗原性、细胞嗜性、变异性和传播途径等方面均与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相似。这使人们对马传贫病毒研究的意义有了新的评价。 1990年,美国《纽约时报》以大篇幅报道:“中国马传贫疫苗的研制成功,给艾滋病预防带来希望。”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项目组召开会议,18位科学家重新审视艾滋病研究历史与策略,明确提出加强艾滋病减毒疫苗的研究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而这些关键性技术问题,在中国马传贫减毒疫苗的研究过程中,基本都得到了解决。 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开始寻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合作,以期研制艾滋病疫苗。与此同时,国外一些从事生物制品开发的公司看好了中国的马传贫疫苗,欲与哈兽研合作开发。 1997年年初,在沈荣显院士的促动下,哈兽研所与美国、荷兰三国四方达成了“中国、美国、荷兰科学家关于中国马传贫减毒疫苗致弱与保护及免疫机理的国际合作研究协议”。 1995年沈荣显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在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协联合举行的推选“20世纪我国工程科技伟大成就”中,在畜禽水产养殖技术的疾病防治方面评选出四大重要家畜疫病疫苗,其中有三项:牛瘟山羊化兔化弱毒和牛瘟绵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疫苗、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都是在他参与和主持下完成的。 近些年来,沈荣显院士根据各国研究进展,提出了以马传贫疫苗研究路线为模式的以“人-猴艾滋病毒嵌合克隆”为基础的新型艾滋病疫苗发展策略。目前这一构想已经由一个专门的科学小组开始实施。沈荣显院士说:“希望在有生之年,为艾滋病疫苗研究开个好头。” 现在,沈老已近80高龄,除指导研究生工作外,还每天坚持进实验室,亲自动手。他的学生说:“能够像沈老这样几十年认真坚持做学问,才是我们学生真正需要学习的东西。” 沈荣显,这位曾与四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袁隆平、黄昆、王选、吴文俊先后在不同项目上一同获过奖励的科学家,如今仍默默无闻、不知疲倦地工作着,而他的精神已在龙江大地广为传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