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结婚进行曲”悄然变调 婚礼文化删繁就简
2003-01-12 10:27:3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随机抽样调查人群状态

  结婚在传统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各个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情态的婚礼,由此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婚礼的重视程度。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婚礼文化也在逐渐删繁就简,人们越来越看中婚姻的内涵。

  最近,哈尔滨艾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对我市部分居民结婚形式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大摆宴席的“婚礼进行曲”逐渐让位给个性化婚礼的“咏叹调”。

  这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形式,面对的是我市7区部分已婚市民和部分即将结婚的市民。调查的对象中,即将结婚的占21.7%,刚刚结婚的占15.1%,结婚2—3年的占23.6%,结婚5—10年的占19.8%,结婚10年以上的占9.8%。

  不同年龄段对婚姻的表达方式

  说到结婚,今年37岁的孙先生颇有一番感触。10年前,孙先生结婚时家里还比较困难,为了争个面子,老父亲东挪西借凑了2万元钱,操办了孙先生的婚礼。婚礼结束,也是孙先生还账的开始。孙先生和妻子省吃俭用,用了5年时间才还清结婚时的欠债。还清欠债时孩子都3岁了,老婆没有换过一件新衣服。28岁的小李去年“五一”结婚,他的感触就与孙先生不同。小李和爱人去了一趟海南,没有花费多少钱,却感觉相当充实。小李说:如今人们的经济条件普遍好转,婚礼讲排场已经不是斗富显摆的手段,人们更愿意按自己的意愿简捷地设计婚礼。

  如同孙先生与小李的不同感受,调查结果显示,如今结婚出现了两大变化趋势:其一,大摆宴席体现场面风光的结婚现象已从10年前的80%的比例下降到如今的不到半数,大摆宴席大宴宾客的婚礼主要表达方式已经不再辉煌,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当婚礼上的“木偶”。其二,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旅游休闲等体现个性的婚庆表达方式。虽然结婚5年以上的人群中选择旅行结婚的人也占一定比例,但是年轻段选择旅游结婚的比例超过半数。

  人们为什么选择旅游结婚呢?调查数据显示:65.8%的人认为,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平时工作繁忙。趁着结婚的好日子要好好出去放松放松,一举两得。这部分年轻人比较前卫,他们认为,过去那种讲排场、图热闹大摆喜宴的方法过于拘泥形式,并且太繁琐,劳民伤财,不如简简单单的图个实在。

  调查中了解到,结婚10年以内的人群中,很多选择“既摆喜宴又旅游”的形式,反映了婚礼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那时侯,年轻人喜欢旅游,但是父母的愿望是操办,顾及两方面的想法,结婚时摆上几桌热闹一下,然后再出去旅游。在即将结婚的人群中,这个比例大幅度下降,反映了现代青年更前卫,而现代父母也逐渐在顺应形势。

  不同年龄段结婚花费的安排

  孙先生10年前花费2万元结婚,在当时属于花费较高的。这其中不包括房屋装修和酒席的花费。调查显示,结婚10年以上的人婚礼上的花费平均在2500元左右,而如今的花费基本上都在2万元以上,表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长。花费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关,并且人们对婚礼消费的表达方式是明智的。随机调查中,人们对婚礼是否要高消费的问卷,33%的人表示“不赞同”,57%的人认为“无所谓”。这些人认为,虽然婚姻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但也要看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没有必要死要面子活受罪,非得负债去搞排场。简单一点,只要过得有意义,开心就好。毕竟结婚只是婚姻生活的开端,要长远考虑,不要在意别人去说什么。虽然有10%的人表示“赞同”,但这也与这部分人的经济收入有关。调查表明,在婚礼消费上,现代人越来越趋向于理性。

  刘安家住外地,结婚时到场的除父母外就是两个人各自的同学好友。刘安没有摆酒席,而是选择在一个夜总会包了专场,让同学朋友们尽兴地唱尽兴地跳。过去那种再婚才选择下午的说法已经过时,很多年轻人选择晚上举行婚礼就是让朋友尽兴。这是婚礼时间安排上最大的变革。年轻人不在愿意按部就班,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传统的婚礼将会被作为民俗来特意演示。

  另据调查显示,在结婚费用的分配上,10年前多数是子女的工资由父母代为储蓄,结婚时父母添一部分。如今子女独立意识比较强,从工作开始,就开始自己储蓄结婚费用,但是毕竟多数工作时间较短,仍要由父母赞助一部分。赞助的部分占婚礼费用的一半左右。建筑专业毕业的小丁,毕业后不久自己成立了设计装饰公司。结婚的时候,父亲给他拿出3万元钱,让他买点东西。小丁只象征性地拿了5000元。他的公司运作的很好,已经不需要家庭的帮助。据了解,现在的年轻人中,能早早的独立,脱离父母的经济供给,是被其他人尊重的。那种躺在父母身上伸手要的做法,已经为多数人所不齿。

  提起结婚纪念日小柳就生气。当时,是母亲做主找“明白人”给看的,既不是星期天也不是节假日,造成很多朋友没有参加成婚礼。以后每年结婚纪念日,如果不是特意记住也很容易错过。即使记住了,由于不是节假日,也不能请假过纪念日。小柳说,现在的年轻人,选择国庆等假日结婚,日子好记,年年好庆祝。调查显示,结婚日子的选定随着年轻人更注重实际而有所改变。10年前,大多数由父母找“明白人”选定“黄道吉日”,后来发展到选择“8”“6”等谐音“顺发”的日子,到现在基本上法定假日结婚的人数增多。随着公众素质与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已经摈弃了“黄道吉日”,在假期里操办婚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市民观念中的婚姻与性

  婚姻是性的合法化。大多数人认为,婚姻已经不是传统的传宗接代,也不是人生的避难所,婚姻的幸福是人生重要的财富,所以人们看中婚姻关系中的性就不足为怪。而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婚姻中的性表述了不同的想法,其间存在巨大差异。

  调查中发现,48.1%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这一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27%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25%的人宣称恪守传统道德,不同意在婚前发生性行为。

  对婚前试婚问题,不同的人也表述了不同的意见。对于这一违背传统道德的行为,41.83%的男性持赞同的态度,而60%的女性在此观点上持否定的态度。这与在试婚问题上女性比较容易受到伤害有关。不同年龄段相比,年轻人比较看得开。面对调查,杨矾坦然承认,自己与妻子是大学同学,婚前就同居在一起。杨矾说,两个人都家住外地,如果一个人租一个房子,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两个人还要时时惦记。选择结婚,又觉得经济上不够独立,事业上也没有成就。于是两个人选择同居。杨矾认为,只要不是以玩弄对方为目的,双方婚前同居是可以的,也是双方进一步熟悉密切的过程。调查中显示,这并不是说赞同试婚观点的人就以爱情为儿戏,他们是想用另一种方式来保证婚姻的品质;同时持不赞成观点的人也不是思想保守落伍于时代,他们希望用传统的方式来保证婚姻的圣洁。

  市民眼中的“婚外情”

  “婚外情”作为一种有悖道德情感方式,在人们的眼中经过了认识的变迁,由最早的同仇敌忾,到现在的宽容面对,反映了人们道德意识由最初对“婚外情”的水火不容发展到了可以包容。“婚外情”的称呼也由“破鞋”、“第三者”过渡到现在比较中性的“情人”。

  “婚外情”是婚姻的杀手,是家庭破裂的导火索。调查显示,虽然现今的社会中,不知不觉地给“婚外情”披上美丽的面纱,但是大多数老百姓并不买账,65%的人认为,“婚外情”是不能被接受的。

  大多数人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出了问题另寻出路是不负责任。婚姻意味着相扶相携,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即使再美丽的“婚外情”也是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

  本报记者 张育新

  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图示

  婚姻状况\学历 初中及以下 高中技校 大专 本科及以上 合 计

  中专职高

  即将结婚 8.7 52.1 26.1 13.1 100

  刚刚结婚 18.7 37.5 31.3 12.5 100

  结婚2—3年 24.0 32.0 40.0 4.0 100

  结婚5—10年 14.3 52.4 28.6 4.7 100

  结婚10年以上 61.9 28.6 9.5 0 100

  婚姻的主要表达方式

  婚姻状况\婚礼形式 大摆宴席 旅游 既旅游又摆喜酒 其他

  即将结婚 47.8 42.6 8.7 0.9

  刚刚结婚 58.8 21.4 19.8 0

  结婚2—3年 60.0 20.0 20.0 0

  结婚5—10年 66.7 9.5 23.8 0

  婚10年以上 78.8 6.8 4.8 9.6

  本文由哈尔滨艾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协助提供调查。调查对象为哈市七区适龄及结婚人群,调查方式为随机调查。

责任编辑:岳同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