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下午,胃癌患者刘惠英的小屋里坐满了人,人们七嘴八舌地和她讨论病情,让平时冷清的小屋其乐融融。
刘家的这几位客人是一支特殊的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它的特殊在于其每一位成员都是癌症患者,他们本需要别人的关怀、照顾,而他们却坚强地走出病患阴影,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走进更多癌症患者家中,给他们送去勇气、信心和科学的治病方法,唤醒了一颗又一颗濒临绝望的心。
“同病相连”, 抗癌心得随时交流
每一位初患癌症的病人,都会经历一段恐慌期,慌乱中难免有病乱投医。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有科学的治疗方法,需要有经验者的指导。所以,服务队员摸索出一套“同病相连”的服务方案,让患同一种癌症的人们“连”在一起,互相交流抗癌经验。
自从服务队2002年4月17日组建以来,市红十字会癌症康复工作委员会就在省肿瘤医院设立了热线电话,以方便新患者打电话随时咨询。同样是癌症患者的服务队成员、康复会副主任张艳坤为方便接电话,干脆与老伴在省肿瘤医院住了下来。在接听新患者电话时她发现,新患者得病后最爱询问的就是自身的病情该如何治疗。他们喜欢聊的对象也是多年患同类癌症的老患者,且患者抗癌历史越长,新患者向其打听的就越多,这些老患者所介绍的治病心得令新患者十分信服。张艳坤就把服务队内患各类癌症5年以上的老病友的联系电话全都记了下来。每当新患者打来电话,张艳坤马上去与同类病人联系,让双方尽快交流。
队员们也常就一些新得知的抗癌办法与大家交流。服务队队长陈国治在医生处得知,癌细胞属于一种厌氧细胞,每天大量吸收氧分可抑制癌细胞的增长,他就把从电视里学来的防癌抗癌健身法教给大家,并一遍遍教新患者如何连吸两次气呼一次气的办法。他看报纸时得知多吃包米、谷物等粗粮对抗癌有辅助作用时,每次活动时就带着自己煮的玉米粥等给锻炼的患者们吃。
精神安慰,面对病魔勇气倍增
服务队的几位队员根据自身的经验总结出,患者刚知道自己有病时,心理负担极重,加之治疗痛苦,一些患者甚至干脆放弃了治疗。给患者以精神安慰,给他们送去“勇气”、“毅力”,是服务队的重要任务。
癌症志愿者服务队现有35个分站,每个分站的站长每天清晨4点多,就会把一面写有“抗癌俱乐部”的小旗立在他锻炼身体的各个公园、健身地。逐渐一些癌症患者聚了过来,大家在一起学习抗癌防癌健身操。健身之余,病友们互相鼓励、安慰。
崔晶1995年患上了淋巴癌,做过多次放疗。一次她在晨练时对病友说,做放疗实在太痛苦,不想做了。病友贾滨华说,做吧,做一次只是痛苦3天,可你能多活3年,还能多照顾儿子3年,你想想哪个“合算”?病友朴实的话语说到了崔晶的心里,每次治疗,她想起这些话,什么痛苦都挺过来了。
王淑珍得乳腺癌11年了,做过6次手术,随着不断的手术,王淑珍越来越怕接触人,怕人说她的病。可自与服务队联系上后,她忽然发现生活太有意思了,“找到家了,有指望了”。自己也加入了服务队,整天跟着队员们到病友家探望。还经常向病友介绍自己的病,以自己的经历向他们证明,11年的癌症患者也能生活得如此“健康”、充实。
友情关怀,快乐生活忘却病痛
服务队将市内千余癌症患者聚在一起,组织联欢会、旅游、上门访问……以活动为载体,服务队员与大家相识、相知,分享生活中的快乐。
去年8月,癌症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大家去千山旅游,乳腺癌患者马丽在旅游前突犯半身不遂,行动不便令她放弃了旅游,但心中又对集体旅游充满渴望。队长陈国治与几名志愿者得知后,对她说:“跟我们一起去吧,保证让你玩得病好一大半。”一路上,大家上山扶,下车背,数十位病友轮流照顾马丽,让她高兴地游山玩水,一点没感到病痛。回来后,马丽说,没有这支服务队,我肯定不敢出这么远的门。
服务队的热线电话每天响个不停,一些老患者遇到了烦心事常打这个电话。前两天的一个傍晚,胃癌患者李某打来电话说,自己大半天没吃饭了,饿得难受,简直不想活了。崔晶听后,马上与刘家附近的一名志愿者进行联系,请他赶去刘家,给她做点儿好吃的。随后崔晶又在电话中继续开导她,直到她的心情好转。
22日,陈国治又要去医院治疗,21日下午,他仍坚持与队友看望了两位家庭困难的病友,给他们送去米、面。分手时,他把随身的小本交给队友,指着上面的几个人名叮嘱,这两天一定要去他们家里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