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爱心超市”的工作人员们也更加忙碌起来。29日,除了一位专门负责接听热线电话的工作人员外,哈市道外区东莱街道办的所有领导以及人员全部走出“超市”,带着他们的慰问品和一颗热忱的心,走进辖区内低保户家中。当日上午,记者跟随4个社区的主任带着“爱心超市”的关爱走访了6户最贫困的低保家庭,“爱心超市”在节前以登门慰问的形式再次为新的扶贫捐助模式注入了活力。
第一站:道外区太原街97号
来到低保户孙德海的家,记者看见低矮的小平房里一片漆黑,在不足7平方米的屋子里,摆放的最值钱的东西就是那台31厘米的黑白电视机,一些烧炉子用的柴禾堆在炉子旁,让本来就不宽敞的小屋更加拥挤。孙德海的妻子听说“爱心超市”的工作人员又来慰问,显得非常激动,她说:“我的手有残疾,一直下岗在家,两个儿子一个在哈理工大学学习,一个在第八中学读高三,这么多年来多亏有东莱街道办的照顾,现在又有‘爱心超市’关注着我们,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第二站:道外区太莱街39号
记者一行人还没到低保户王永成的家,就在附近的垃圾堆旁见到了他弯腰捡垃圾的身影。推开王永成的家门,一股煤烟子味儿扑鼻而来,屋内已没有了可以下脚的地方,遍地都是纸壳、垃圾、破烂,破旧的盆盆罐罐则堆在一旁,屋内的棉被也已破烂不堪,在这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就住着49岁的王永成。他告诉记者,他的老婆和孩子都没有工作,他平时就靠捡破烂、扫院子维持生活,街道办每逢年节都会来到他家,送上慰问品和钱物表达爱心。王永成说,听说东莱街道办成立个“爱心超市”,家里的旧电饭锅就是“超市”的人在前几天送来的,“超市”还给他家送来了水果、衣物和生活必需品。王永成感慨地对记者说:“现在有了‘爱心超市’,我们一家人就不愁穿不暖了。”
第三站:道外区德胜街103号
除了邻居家送的一台旧洗衣机外,再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黑色的墙壁,用木头订的碗柜,一张老式的铁床上躺着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这就是76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崔玉的家。儿子因为脑萎缩已在家卧床5年,离异50年的老伴也回来与崔玉一同照顾儿子,道外“爱心超市”的工作人员给崔老一家送来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接过物品的崔玉热泪盈眶,双目已经失明的崔大娘则和瘫痪的儿子抱在一起痛哭。崔玉说:“作为老党员,我们不好意思再要党的一针、一线,但是家里有个瘫痪的儿子,我们不能撇下他不管,街道办每月还给我们送来300元的低保金,现在《生活报》搞的“爱心超市”实在是太好了,一定会有很多贫困的人在那里得到救助。”
第四站:道外区维新街81号
低保户刘善平的家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墙壁是黑的,破烂的棉被也是黑的,家中的煤气也被烧煤的炉子所代替,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也都是邻居们给的,仅有的家具——一个木箱子放着他们所有的行头,大屋躺着先天痴呆的儿子,小屋床上则睡着得了精神病的女儿。70岁的刘善平告诉记者,他的大儿子去世多年了,小儿子和女儿都有病,他们的年龄越来越大了,照顾两个病孩子实在是力不从心,他们每月都拿300元的低保金。
刘大爷说,以前都是街道办的领导给他家送东西,昨天街道办直接带他到“爱心超市”走了一圈,在那里他领回了4件上衣,3条裤子,还有许多水果。刘大爷老泪纵横地拉着记者的手不停地说:“谢谢《生活报》,谢谢‘爱心超市’,谢谢党。”
第五站:道外区维新街81号
59岁的袁凤梧是哈尔滨时装厂的退休工人,由于单位效益不好,他已有整整5年没开工资了。袁老告诉记者,老伴双目失明需要他的照顾,十几岁的女儿也需要他照顾,所以他向街道办申请办理了低保,并将家中的物品能卖的都卖了。记者看到,袁老的家中虽然一贫如洗,却十分整洁,一台黑白电视机成了这间屋子里惟一“昂贵”的物品,床边整齐地摆放着一沓七成新的衣物。据水晶社区主任李宏介绍,年前,袁凤梧把低保金退回办事处,问他为什么退他也不说,后来通过了解才知道,是他们单位看到袁凤梧生活太困难,给他每月开400元作为补助。袁老不好意思的对记者说:“还是把低保金留给更需要它的贫困户吧,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众人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现在我条件好些了,就不应该再拿低保金了。”
第六站:道外太古小区8号
听说记者和道外“爱心超市”的工作人员到家看望,82岁的王盼英大娘早已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还没等记者询问就抢先在记者面前举起了手中的白菜说:“这就是‘爱心超市’给我送来的白菜。”王大娘的急脾气逗乐了记者,也逗乐了东莱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在王大娘家记者看到,在那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只有一张单人床、一个木头箱子,屋内很干净,一些水果等生活用品整齐地放在床边的柜子上。王大娘说:“街道办经常来人帮我打扫屋子,家里吃的东西都是街道办和邻居们送的,昨天才听说成立了‘爱心超市’,还听说都是《生活报》发起的。这不,一听说《生活报》记者要来慰问我,激动得我一宿都没睡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