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月30日电手机三包实施一年多,有关手机质量问题的投诉不降反升。有关专家指出,现行的手机三包中有诸多漏洞,管理部门应尽快完善。
据统计,现在在各类商品投诉中,手机投诉已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焦点问题。其主要表现有:
---维修黑洞大
一是手机“三包”难落实。商家经常将故障原因归咎于消费者的过失,从而逃避保修责任,只换不退、只修不换是常事。二是维修过程的服务程序极不规范。在一般的维修过程中,维修人员都没有当着消费者的面进行拆机、更换、修理,这样事后有关零件的更换等责任很难分清。据了解,由于消费者没有在维修现场,个别维修处往往将一个有问题的零件说成两个或三个,消费者在投诉后在举证上要花大量的时间,投诉成本大。三是维修人员故意将故障原因归咎于手机的软件设计问题或网络问题,从而拖延维修时间和维修次数。四是手机的零件或配件被偷换的事情屡有发生。五是维修人员故意不一次性排除故障,修理几次甚至十几次习以为常。
建议:不能简单规定“过了退换期就只能是保修”,增加可以退货的规定,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维修单位故意延长维修时间和次数的问题。
---手机鉴定难
在投诉中,反映最为强烈的是手机的鉴定问题。许多用户在投诉中都集中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当他们要求经销商对问题手机退货或更换时,对方往往会提出先进行鉴定。而目前的手机市场,大多数检测机构都是厂家设立的,消费者对于这样的检测机构心存怀疑。此外,许多检测结果都是在用户不在场的情况下做出的,用户往往对检测结果不认可。
建议:设立公平的法定鉴定机构,做出权威评判,谁的责任谁负。
还有手机“三包”的一些条款也有失公平,如“三包规定”折旧费为每天 0.5%,意味着手机在200天之后就已经一文不值了,但“三包规定”同时却规定了手机保修期为一年,按照此规定,保修期还未过,手机就早已折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