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2月8日电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年春节期间哈尔滨的就医人群结构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一些过年的传统习俗对人们健康带来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春节期间的急诊室,仍以“节日病”患者为主。
酒精中毒女性增多
节日期间,举杯同庆,酒精再一次成为人们助兴的“工具”,但是备受侵害的人群也在逐日增多。近年来,女性饮酒也成为了“时尚”,平日斯斯文文的女性在饭桌上也端起了酒杯,加上过节图个高兴,饮起酒来更是毫无尺度,让女性酒精中毒患者也频频不断。仅节日期间,哈市第二医院就先后收治了28例酒精中毒的患者,其中初四一天就有4例为女性酒精中毒。
李某今年20岁,在哈市某酒店做服务员,因春节期间没有休息,老板便将所有员工聚到一起吃了一顿年夜饭,李某是生平第一次喝白酒,也不知自己的酒量,但面对领导和同事的奉劝,李某不好推托便独自喝下了约4两白酒,结果醉倒在酒桌上不省人事了,随后被同事送往医院才转危为安。
海鲜中毒患者趋多
春节期间,美味自然成为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庆祝方式。海鲜食品也频频走入百姓餐桌,但在节日期间,因海鲜中毒的患者也比往年增多,仅大年初一至今,哈市第二医院就先后收治了30余例海鲜中毒患者,其中以家庭为单位集体中毒患者趋多。初六晚,家住哈市太平区的汪女士见家人欢聚一堂,便将市场买来的螃蟹、鱿鱼等海物拿出,做了一顿海鲜大餐,饭后一家人便相继出现腹痛、腹泻、恶心等不适症状。随后家人一同来到哈市二院救治,被诊断为海鲜中毒。
初三多发肠胃病
据哈医大一院急诊科统计,春节期间患者量“两头少,中间多”,其中初三最多达377人,比大年初一多出130余人,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较多。医生了解得知,由于过年时人们大都讲究“年年有余”,大年三十的晚饭都要七碟八碗,做得最为丰盛,平时吃东西也很讲究的市民胃口有限,绝大多数都剩了下来。这样,冰箱装不下,室内温度又高,因此一些食物往往吃到初三便“东窗事发”。
哈市南岗区的刘先生家大年三十做了十几个菜,其中还有一个“绿色食品”炖大鹅,但孩子们对这油腻的东西都不太感兴趣,最后多数都剩了下来。初三晚上,刘先生和老伴看着实在可惜,就挑一些好肉吃了,结果当晚腹痛泄泻,被送到医院治疗。
爆竹伤多因质量差
从羊年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七,因燃放爆竹致伤的患者成了医院急诊科的“常客”,据哈市第五医院急诊科的医生介绍,仅春节7日内就有81例“爆竹伤”的患者前来就诊,其中大多数患者是儿童。而导致爆竹伤人事故的原因,多是由于产品质量有问题。
2月3日14时许,家住哈市动力区9岁的李某,看见邻家的小朋友都有爆竹放就向家人提出请求也要放爆竹,家人见过年图个高兴,便允许李某在自家的楼下放一会爆竹,并再三的叮咛要注意安全。李某拿到爆竹后欣喜万分地跑到楼下,点燃了一个“二踢脚”,只听“砰”的一声“二踢脚”飞上了天,可直到“二踢脚”落在地上时也没有响第二声,李某便上前用右手拿起了只响一声的“二踢脚”,“砰”的一声“二踢脚”在李某的手中爆炸了,随后,李某的家人马上将其送到医院救治。据市第五医院急诊科医生介绍,李某的右手手心为严重撕脱伤。
哈市道里区顾乡的53岁的金先生则是被一挂老是断捻的鞭炮送进了医院。除夕之夜,金先生点燃一挂长鞭之后,没响几声就没了动静,只好再去接着点,但不久又嘎然而止。如此反复三四次,最终金先生再次点炮时,因断捻太短来不及跑开,被鞭炮崩伤右眼。
天伦之乐难消受
作为老年人,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着儿孙满堂、承欢膝下,但要在“忙年”的时候享此天伦之乐,却不是每位老人都能承受得了的。春节期间,仅120急救总站就遇到10位老人因劳累过度旧病复发,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猝死。
哈市道里区67岁的孙老汉家今年春节孩子都聚全了,四个儿女领着各自的孩子都回来给他拜年。大年三十,家在哈市的两个儿子为了图个热闹,整夜都留在孙老汉家。上半夜电视闹,孩子吵,震得孙老汉耳朵嗡嗡直响;下半夜孩子们玩累了睡觉,横七竖八地躺在床上,孙老汉好不容易找了个空睡下,也不敢翻身,儿女们一阵阵的搓麻将声又让老人的心一阵阵发紧。初一早晨,孙老汉就忍不住告诉家在哈市的两个儿子:“今晚你们回家睡吧。”就在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准备吃饭时,孙老汉突然感到剧烈的“胃疼”,很快倒在地上,急救医生赶来家人才知,原来老人是突发心肌梗死,送往医院医治无效不幸身亡。
煤气中毒很少见
与往年相比,今年春节煤气中毒的患者十分少见。120急救中心过年7天共出车723趟,据总站统计无一例煤气中毒患者,各医院此类患者也较少。仅有的几例也都是外地来哈市打工人员的小家庭,因只顾看电视,使用煤气灶小火煮食物时间过长所导致。医生分析,煤气中毒患者减少的原因一是由于人们安全使用煤气的意识增强,多数家庭都安装了煤气报警器,另外由于过年家里人多,总有人能够小心防范,事故自然减少。同时,因为大家都团聚在一起,热水器也很少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