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2月20日电题:达沃斯是咋成功的访世界经济论坛亚洲区总裁马家敏
记者:据了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创立者是一位30出头的年轻人,请介绍一下论坛的诞生背景、成长经历。
马家敏:1970年,瑞士日内瓦大学31岁的商业管理教授克劳斯·施希瓦萌发了一个念头,他大胆地提出在山城达沃斯举行一次由欧洲企业家参加的非正式集会,以论坛的形式探讨欧洲在国际市场上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之策。该设想得到了欧盟和欧洲工业联合会的赞助和支持。
1971年,“欧洲管理论坛”成立,论坛最先确立的宗旨是“通过有效的世界合作加强企业活力,为全世界的繁荣做贡献”。达沃斯论坛“经济搭台”的历史由来已久,其成立伊始即提出为欧洲和世界经济发展服务。它是为西欧及世界企业家组织活动,提供服务的国际性机构,具有广泛影响力。
记者:现在,论坛和世界多少企业进行沟通。
马家敏:目前,论坛组织掌握着世界各国约2.5万个企业的产销情况,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
记者:论坛是怎样走向全球化的?
马家敏:随着时间的推移,论坛“政治唱戏”的分量增加,逐步确立了“建立及促进世界工商界、政界及学术界领导人的个人交往”的宗旨,并且政治议题越来越成为年会最受关注的焦点。各国政治人物将之视为一个解释和宣扬本国政策的场所。
1987年,论坛改名为“世界经济论坛”。同年,前西德外长根舍在论坛年会上发表了著名的“给戈尔巴乔夫一个机会”的演说,这被历史学家视为“冷战”结束的端倪。在缓和国家紧张关系上,论坛的作用功不可没。1988年,在论坛的努力下,希腊首相和土耳其总理签署“达沃斯宣言”,从而避免了一触即发的战争;同年,论坛促使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首次举行了部长级会议。
最近10年以来,论坛空前地加快了推动全球化的步伐。对此,施瓦布深有体会地说:我们感到出席论坛的人们尽管彼此有分歧,但大家都在一个全球家庭里。在达沃斯,人们按全球概念思考问题。正如美国前副国务卿、财政部副部长艾森施塔特所言:“如果达沃斯不存在,你一定想要创造一个。毕竟它是全球惟一令政企首脑直接沟通的所在。”
记者:目前,论坛的规模怎样。
马家敏:在一般情况下,年会有50多个国家1000多名政界及工商界领导人、学术界著名思想家以及新闻记者参加。论坛宗旨的变化在其讨论的议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记者:论坛的运作模式如何。
马家敏:达沃斯论坛属非盈利组织,但每年年会都有上亿美元的收入,他们把这些钱大部分都用于论坛的经营和产业培育上。论坛的日常性事物分配得当,从本届论坛结束到下届论坛开始,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而不是临时组建组织。
记者:你认为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的组织水平怎样?还差在哪里?
马家敏:俗话说,衣服里儿好面儿要更好,如果仅有好的里子,面上很粗糙,那将是很遗憾的事。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的内容和组织理念非常好,但组织的细节还差一些,比如,会议的每个议题结束后,应该将速记员记录的文字材料发给或电邮给每个参会者,细节服务很重要。
人物背景
马家敏毕业于耶鲁大学,专攻哲学及东亚经济研究,后获伦敦经济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在世界经济论坛,主要负责中国经济年度峰会,并负责与中国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其他机构的联络工作。兼任(香港)凤凰卫视高级分析师及商务发展分析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