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北京2月20日电今天《人民日报》刊发了《再造兴安秀美山川大兴安岭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纪实》一文,全文转发如下: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马,一呀一杆枪,满山遍野獐狍野鹿打也打不尽。”这首流传久远的鄂伦春民歌表现的是大兴安岭的过去和久远的文明。大兴安岭,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曾有过昔日的文明与辉煌: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1亿立方米,上缴利税48亿元,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然而就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经历了现代文明与古老文明撞击的阵痛:资源的过度消耗,使林区过早地出现了“两危”;森林覆被率降低,生态功能减弱,直接危及松嫩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
1998年,针对国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实际,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决定:在重点国有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林保护工程。“天保”工程的实施,对于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林区的干部群众称它为“救命工程”、“德政工程”和“希望工程”。“天保”工程实施的五年来,大兴安岭林区不仅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培育和保护,而且林区的经济、社会实现了协调发展。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林区正崛起在祖国的北部边陲。视为第一位的政治责任,全力推进“天保”工程的实施
大兴安岭地处中国黑龙江北部,南与松嫩平原相接,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中国东北与华北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先期在大兴安岭国有林区进行“天保”工程试点,作为大兴安岭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对工程的实施极其重视。他们把“天保”工程视为第一位的政治责任,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认真抓好工程的实施。为切实加强对“天保”工程的组织领导,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及时成立了由行署专员、林业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忠林为组长,副经理为副组长,计划、资源、营林、财务、审计等多个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集团公司所属各林业局也都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专职“天保”办公室,从上到下形成了行政一把手亲自抓“天保”的运行机制。
为使“天保”工程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林业集团公司对“天保”工程的宣传工作极为重视,专门成立了地委常委、宣传部长为组长,各新闻单位、驻地记者站及相关单位和部门有关人员参加的“天保”工程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天保”工程宣传工作的领导。“天保”工程实施的五年来,集团公司共举办“天保”工程的专题讲座40余场;举办“天保”工程培训班200余期,培训人数达10万余人次;制做各种“天保”工程的宣传牌、广告牌500余块;制做和发放“天保”工程的宣传制品、宣传单50余万份;报纸、广播、电视长期开辟“天保”工程宣传的专栏和专题,5年来共播发“天保”工程方面的各类稿件1500余篇,为“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为保证“天保”工程的有效实施和确保不发生任何问题,集团公司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工程实施管理办法。
站在党和国家利益的高度,认真抓好各项配套措施的落实“天保”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工程能不能搞好,能不能真正获得成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因此,切实搞好工程的实施意义特别重大。然而要实施好“天保”工程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搞好配套措施的贯彻和落实。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他们的主要作法是:
———主动下调木材产量,降低森林资源消耗。“天保”工程实施的五年来,集团公司的木材产品已由1997年“天保”工程实施前的339.1万立方米调减到2002年的220.7万立方米,减幅为34.9%,五年累计减少木材产量404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资源经营性消耗501万立方米。
———切实强化对森林资源的管护。为确保森林资源不再遭受人为的破坏,集团公司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管护、专业管护队管护、公安森警林政执法巡护管护为主的“三道防线”,进一步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监管力度。到目前,已落实家庭管护承包户1465户,专职管护人员2.1万人,建立管护外站336座,管护面积671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8.2%,对652.8万公顷的有林地实现了全覆盖。
———加大了对森林资源培育的力度。对营林生产严格执行集团公司、林业局、林场三级验收制度,并将抽查比例由过去的3%—5%全部确定为5%,凡是作业不合格的不予验收,已支付的营林抚育费用全部收回。“天保”工程实施五年来,大兴安岭林区已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62.4万公顷;更新造林2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75%,提高到2001年的78.6%,增长了3.4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净增长2284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得到快速恢复。
———适时调整了林业的生产力布局。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适时顺应“天保”工程实施后林业经营方向的战略转变,不断加快林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对规模小、林业生产任务较小的单一主伐林场、分场进行了撤并,对林场的生产设备实行了公开招标拍卖和有偿转让,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林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据统计,“天保”工程实施五年来,集团公司共撤并、合并林场8个,精减非生产人员1700余人。
为实现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抓契机促调整“天保”工程实施的五年来,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经济结构、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了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多元支撑的林区经济新格局。在主导产业——木材产量逐年下调、向下拉动GDP负增长的情况下,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仍以每年7.5%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区经济和社会均保持均衡、平稳的态势向前发展。截至2002年末,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将实现48.9亿元,比“天保”工程实施前的1997年增长34.7%。在替代产业中,林木产品精深加工及多种经营发展的势头强劲,截至2002年末,产值突破20亿元人民币,成为替代产业中的一支独秀;特色农业贡献不薄,2002年末,特色农业产值达11.2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功不可没,2002年末,全区个体私营经济的产值实现了14.5亿元;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猛,全区绿色食品产业依托独特的地缘和资源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全区绿色食品总产量达到了10万吨,创产值3.5亿元,产品覆盖国内30几个省市和地区并出口到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荷兰、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其它诸如生态旅游业、职工自营经济、特色养殖、交通运输业等替代产业均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2年末,全区非木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78.6%。通过积极培育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起十大支柱产业,即:林木产品精深加工业、特色农业、绿色食品产业、北药开发业、森林旅游业、矿产采掘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建材业、对外经贸业、商业和生活服务业。届时林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更趋向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