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关于哈尔滨冰雪品牌的思考
2003-03-13 10:20:2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3月13日电题:关于哈尔滨冰雪品牌的思考

    春归大地,冰雪消融。

    在冰雪生命的律动中,哈尔滨的冰雪艺术已步入四十不惑之年。

    回首走过的路,人们不禁感叹:冰雪艺术的杯盏里能否再盛满创新的美酒?

    冰雪产业脱颖而出

    40年前,将冰雪幻化为艺术放置在一个小小的冰灯游园会中的哈尔滨人不会想到,洁白晶莹的冰雪竟能催生出举世闻名的冰雪文化。从1963年观冰灯开始起步,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经贸、冰雪旅游连起了大冰雪,哈尔滨的冰雪艺术茁壮成长。

    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最近10年。1994年第10届哈尔滨冰雪节期间,来我市参加冰雪节活动、观光旅游和洽谈经贸的境外客人为1.8万人次,旅游收入1920万元人民币。到了2002年第十八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我市接待的国内游客已经达到386万人次,境外游人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3亿元人民币。

    为了获得这喜人的成果,哈尔滨人费了40年的脑筋:将哈尔滨冰雪节冠以“国际”名称,由国家旅游局、黑龙江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共同举办;市领导亲自率团进京“卖”冰雪;诚邀几十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参加“多国大使聚冰城”活动;今年市政府改变了“大包大揽”,让冰雪节在市场中自由成长……年年岁岁,冰雪成为哈尔滨市民关注的焦点之一。

    冰雪“得天”不“独厚”

    然而,岁月的流转,时代的进步,使哈尔滨冰雪旅游露出了点点瑕疵。

    屈指算来,如今哈尔滨的第一代冰灯大师和雪雕艺术家已退出冰雪舞台,以至于哈冰雪艺术研究会的专家们近年来逛冰博会、冰雪大世界时总是叹息“教堂还是那个教堂、寺院还是那个寺院,只不过大屋顶换成了小平顶”。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哈尔滨冰雪艺术的成功主要来自三个因素:就地取材、群众基础和专业队伍,三者缺一不可。由于在哈举办的20余项冰雪大赛本地参赛者水平不断下降、冰雪活动爱好者的队伍逐渐萎缩,哈尔滨的冰雪优势反而渐趋减弱。

    就国内而言,40年来哈尔滨冰灯的璀璨之光照亮了北京、西安、武汉、成都等50多个城市。曾让冰灯艺术的倡导者任仲夷老先生生出无限感慨的广州市,竟不止一次地再现了哈尔滨冰灯的辉煌。

    有的城市在进行冰雪艺术实践中还提出“学哈尔滨、赶哈尔滨、超哈尔滨”的口号。去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提出“看冰滑雪未必到冰城”的南方客让哈尔滨人大惊失色。哈尔滨人已深切地感到了“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切肤之痛。

    当优势已不再独有,经营了40年冰雪的哈尔滨却还没有绘出风格独特的冰雪产业蓝图,走了五六年市场化之路的冰雪节也仅局限于印个有企业名称的明信片、扑克牌,卖个街路条幅冠名权等初级阶段。一个新的冰雪生命周期期待着哈尔滨人来重新描绘。

    激活冰雪再创业

    走了这么久,哈尔滨的冰雪到底需要补充什么营养?“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我市的冰雪产业过于分散,产业链的配合也不默契。”哈工大教授、市冰雪艺术研究会专家杨明远在分析冰雪产业危机时认为,不择手段拉客、互相拆台、竞相降价只能砸了冰雪产业的牌子,哈尔滨的冰雪产业需要扩大视野,强强联合,需要第一、二、三产业横纵联合,才能壮大冰雪品牌。

    人们不会忘记,今年初在哈举办的全国“十冬会”选择与第十九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同时启幕,正是看中了冰雪节的名气、人气和市场。本届冰雪节期间,一次全国知名作家笔会也被冠之以“冰雪笔会”而闻名全国。就在文化、体育界已开始借冰城的冰雪“作秀”之时,哈尔滨的经济领域却没有太多举动,农业、工业、手工业炒作冰雪的空间还十分巨大。宾馆、饭店、滑雪场、风景区、服装厂、机械厂……一个有广阔冰雪市场前景的产业链完全可以串起一系列与冰雪有关的行业和部门。而从冰雪品牌的发展来看,还不仅仅是一场产业之战,更是一场人气之争。“旅游、滑雪、餐饮等能带来冰雪财富的方面,必须有它们的爱好者、参与者和传播者。”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鸿扬等专家为冰雪品牌的创新谋划出新的途径。

    四十而不惑。走过辉煌也有过遗憾的哈尔滨冰雪品牌将继续突破自我,为世人描绘出下一个全新的冰雪蓝图。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