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3月18日电又过了一个“3·15”,回头品品,味道有些怪怪的。
其怪之一,商家大抢风头,消费者有成旁观者之嫌,让人不由得喝问一句:“‘3·15’,到底是谁的节日?”君不见,在中央大街,在“3·15”的旗帜下,众商家打起促销大战,其兴奋、其激动、其快乐,远甚于“3·15”真正的主角———消费者。
其怪之二,“放心日”里消费难放心。据报载,就在“3·15”当天,就在中央大街销售现场,就在一声声对“上帝”的追捧中,就在一张张对“上帝”的笑脸中,“三包”受冷遇,不开信誉卡、“模糊”价涮人、香肠露天卖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真真切切地在发生。
为啥觉其怪?笔者总觉得闹闹哄哄大搞促销的场面,与“3·15”神圣的宗旨———唤起广大消费者都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与“3·15”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相违背。圣洁的“3·15”,决不该有铜臭气。
怪从何来?来自于心。当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对消费者的尊重,只停留在一些人的口头,而不是心头的时候,必然会发生挂“3·15”羊头、卖“惟利是图”狗肉的怪事。在一些商家眼里,“3·15”不过是个商机,消费者不过是待“宰”的鱼肉。
应当承认,自“3·15”活动1988年在我国开展以来,无论是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是商家对消费者权益的重视程度,都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今年“3·15”中的怪现象,却说明消费者还未得到应有的尊重。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