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3月26日电不少消费者反映,只有“3·15”这天,他们才感到是自己的“节日”。那么,为什么平时消费者就没有这样的感觉呢?
消费环境不良
哈尔滨市南岗区消协“3·15”当天接到投诉咨询电话近百个,立案调查10起,是平时的1.5倍。可见,消费纠纷几乎每天都在大量发生着。实际上,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经营者对市场环境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弱点,大搞文字游戏,欺骗消费者。例如,今年哈市香坊区和南岗区两个小区开发商将经济适用房作为商品房卖给外地消费者,使其不能正常办理哈市户口,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因此,对经营者的约束机制应该迅速建立起来。
检验门槛高
理论上说,在“3·15”之外的每一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都依法受到保护,各级消协也确实天天都在受理消费者的投诉。但在实际操作中,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真正要得到补偿,得过好几关。消费者投诉时,要提供给消协合同、发票、信誉卡等书面证据,这就要求消费者每次消费活动之前都要预计到有可能产生质量问题,把各种证据保留得一个不差;如果经营者不认帐,消费者就要先拿出钱来做产品质量检验。一位消费者花3000多元买了一个家俱柜,投诉后经营者不承认有质量问题,这位消费者就自费到质检站作拉力、外观、油漆等全项试验,要1000元左右。很多消费者顾忌检验费用,就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不去消协投诉了。
一些法规滞后
相关法规滞后,也是消费者平日里维权难的重要原因。比如,手机“三包”规定的条款不够完善,一些手机经营者就低不就高,使消协在帮助消费者维权时面临很大的尴尬。据悉,中消协已正式向信息产业部提出11条修改“手机三包规定”的建议。
要实现天天都是“3·15”的目标,仅凭消协一家之力显然远远不够。还需要工商、物价、司法等部门能够提高办事效率,不要将小案子久拖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