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8日电东轻终于摆脱了困境。
可说起1998年那次由“工厂”转为“公司”的审计,万余职工至今还心有余悸:一向自认为赢利的企业,竟潜亏3个亿!
残酷的现实,让40多年来一直把“满足国家需要”视为己任的“老东轻”们醒悟:过去的东轻,原来只是来料加工的“大车间”,根本不是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
东轻的经历,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国有企业的普遍“遭遇”。为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我市从1998年起,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步伐。到目前,全市已有114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改制面达85%;有15户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累计融资76.1亿元。
改制,促进了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流动。哈啤通过收购粤海旗下3家啤酒公司和在香港成功上市,一跃成了全国同行业“老四”;哈药握着三次成功配股募集来的14.86亿元资金,已开始全面对标“世界医药50强”。
改制,也提高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东轻公司“靓女先嫁”,以优良资产吸引战略投资者,引来全国数十家企业关注,从中选出5家有实力的企业作股东,使国有股减持到65%。
5年间,我市国有资产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国有经济控制力增了数百亿。
突围,遏制资产“日渐消瘦”
哈纺织印染厂联合公司近日递交申请,要求由“租赁”变“出售”,彻底退出国有。
这个号称“十万锭”的企业,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可谓生不逢时。在“租赁经营、合资合作、分块盘活、分流人员”机制下,6个主体分厂的厂房、设备被6个民营企业租赁,放假职工重新上岗,当年就见成效。在全国限产砸锭、纺织企业纷纷倒闭时,“十万锭”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成了香坊区的产值和利税大户。
把国有资产从“日渐消瘦”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有能力使其增值的人掌握,这已是我市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棋局中的重要一招。到去年底,全市已有117户企业通过购并、兼并、拍卖、出售、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27.9亿元国有资产得到妥善处置,3.2万职工被安置。
哈蓄电池厂是我市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将全部国有资本有序退出的第一家。这个资不抵债企业的“零价出售”并非“白送”,企业负400万元的全部资产,连同1200多名职工的安置,均由收购方承担。短短几个月,收购方不仅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还由单纯的传统蓄电池产业向生物制药、机械电器等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迈出了坚实脚步。
产改,尽管困难重重,可众多“套”在很难再有赢利前景领域中的国有资产,正在这种市场化运作中保值增值。告别本行的哈毛、省化机,办起市场后红红火火;由职工分两次购买国有净资产、完全转为民营经济的中央红集团,已迅速实现低成本扩张。
接应,在旧画上绘出新卷
曾一口气“收”下7家国有、集体企业的“非国有”企业时代工贸集团,不久前又以2880万元买下“东海龙宫”,再次实现超常规发展。
市场化的产权置换,离不开非国有经济的参与。在有关政策支持和引导下,我市已有76个私营企业或民间资本参与到国企改革中来。他们因企施策,兼并、收购、出资入股并举,非国有经济的灵活性将一个个老国企包袱点化成了财富,布满墨迹的旧画上由此绘出新画卷。
哈尔滨制氧机厂万余平方米闲置厂房,如今被民营企业双新环保公司派上了大用场。“双新”以千余万元资产与专利注入,又吸引包括国债在内的多方资金共同组建股份制公司,不仅开发制造出了极具市场潜力的垃圾处理机械,还为自己的产品找到了下家———建在本市和北京的两个垃圾处理厂将全部采用。
职工上访、债主上门,这是许多兼并、收购国企的非国有企业需要面对的现实。但私企锦秀集团的两次成功兼并,却都是平稳过渡。集团董事长施锦秀对此的解释是:每次兼并,都以能偿债、能安置职工、能继续投资改造为前提。据了解,锦秀集团在兼并国企过程中,创造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偿还原国企债务8000余万元。
“有进有退”,国有资产价值形态的退出与集中,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嬗变———“休克鱼”被激活了。
●相关链接
哈市工业经济发展备忘录(1998年—2002年)
●5年来,全市工业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0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47.1亿元,年均增长12.4%,高于全市GDP年均增幅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工业年均增幅3.1个百分点。
●5年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超过10亿元,比1997年净增15亿元;地方工业减亏30%,亏损面比上年下降6.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1998年的49.4提高到89.2。
●2000年,我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结束了长达9年的亏损局面。2001年和2002年,利润总额、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连创历史最好水平。
国企改革,一场硬仗。五年一役,工业经济从谷底驶上快车道,令人信心大振。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既是方针,又是策略。即将召开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将进一步对国企改革作出具体部署。我们坚信,老工业基地哈尔滨即将迎来又一个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