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4月3日电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建区最早的区,建区5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达斡尔族的后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本区的少数民族适龄中小学生入学率百分之百,学生即能接受传统的九年义务教育,又能把达斡尔族语言和文化传送下去,让达斡尔族人把他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建区1952年,是我国达斡尔族聚集居住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全国唯一的市辖达斡尔族区,这里的达斡尔族的生活、文化及风土人情是达斡尔族的代表。全区人口17万人,其中达斡尔族人占7.3%,并且分住面非常广。全区共有民族中小学22所,在校生430人,达斡尔族占7%,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委、区政府贯彻执行《黑龙江省民族教育条例》,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可用条件和契机,抓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从各个方面向民族学校倾斜。目前全区的中小学校全部砖瓦化,实现了全区最好的建筑就是少数民族学校,这个区的爱民希望小学、哈拉达斡尔族小学、齐齐哈小学达到了齐齐哈尔市中小学一流水平,并且全区唯一的达族中学建起了大型教学综合楼,功能齐全,有微机室、多媒体大屏幕、电教室、语音室。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区,经济欠发达区,但离齐齐哈尔市城区比较近,地理位置优越,耕地面积比较多,这个区的领导面对困难,坚持多层次筹措、多渠道争取、多途径投入的工作思路,抓教育投入。仅去1年就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上海市奉贤县个体工商协会还捐资40万元,新建了雅尔塞锦秀希望小学。投入20余万元,重新建设了原巨宝山的中学,使辍学的孩子又回到了学校,继续读书。
这个区加强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工作。鼓励广大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的创新能力。只有高质量的领导队伍才能带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为提高学校和其他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由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对全区中小学校长、主任进行了高水平的岗位培训。同时还组织了教师培训、计算机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大纲培训等活动,目前全区教师的微机培训已全部完成。运用多媒体等到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正在推广开来。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和壮大,培养了三批共计1000多人次的省市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还把优秀的少数民族教师送到省和国家级大学深造。
达斡尔族民族中小学7%是少数民族,教学上这个区真对达斡尔民族有语言没有文字的特点,采用双语教学,即有汉语教课,又用达语会话,把达斡尔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历史让他们世代相传,使用达语讲课,极大的沟通了达斡尔族人的情感,使课堂气氛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这个区已连续十年邀请省、市等专家双语教学研讨会,上观摩课,总结双语教学经验,这个区的领导认识一箭双雕,振兴民族区的希望在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必须走改革之路。结合民族区实际,积极启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全区实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兼顾升学,育人之路越走越宽。全区小学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适当引进职教因素。新发小学、大八旗小学、音钦小学、额尔门沁小学开设了劳动课,从小学开始,增强学生的劳动情感,让学生接触到一些劳动知识,为升入初中后学习职业技术奠定基础。在劳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因地制宜的组织学生开展小星火、小发明、小创造“三小活动”,激发了学生动手动脑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结合全区“一村一品”科技兴家项目,改革劳动教育内容。大八旗小学指导学生学习洋葱的种植技术、化木小学指导学生学习水稻的种植技术,从而让学生从小就学到一些科学技术知识。
全区初中突出了分流教育,为学生升学回乡务农奠定了基础。雅尔塞中学、莽格吐中学实行了“3+1”的初二分流,学校把愿意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的应届毕业生利用一年或两年的时间进行培训,让学生学习与当地主导产业和家庭管理项目相吻合的实用性技术。如庭院经济、棚室生产、食用菌生产、畜禽饲养等实用技术,使分流班学生学有所获,捧加顾绿色证收,又为回乡务农备足了一门技术。
达呼店中学创造条件,积极引入职教内容,学校开辟了学农、学工、学商和运输基地,通过这些基地引进、实验、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于农村经济和社会。
去年全区初中毕业生总数是1043人,升入重点高中、一般中学、职业高中、中师、中专,升学率为80%,比上一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