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浑身是宝
沙棘,一种原产于我国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耐干旱、耐瘠薄、耐寒冷、耐盐碱。而且固氮能力十分强,是大豆的两倍,一亩5年生的沙棘林,可固氮12公斤,相当于25公斤尿素。
沙棘栽后3 5年结果,6 7年进入盛果期。我省进入盛果期的大果沙棘林,每亩每年可产鲜果1000公斤。沙棘果含有190种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物质,具有治疗心血管病和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已列入“中国药典”。
沙棘果可实现无废料加工,其果汁、果皮、果渣、种子都可利用。沙棘树的叶子作饲料,其价值和紫花苜蓿相当,一亩5年生沙棘林,每年可提供50多公斤鲜叶。一亩3年生沙棘林产柴200公斤,相当于140公斤优质煤。
据省农科院浆果研究所的专家介绍,栽种沙棘可以改造我省西部沙地和沙化草原,在陡坡地沿、水打沟口均可种植沙棘减轻水土流失。在北药开发及农产品加工方面,沙棘也可派上用场。我国27省(区、市)已开发出饲料、食品、保健品、医药、肥料等8大类200多种产品,其中沙棘酒、沙棘化妆品、沙棘药品已进入东南亚市场。实践证明,在盐碱地、废弃地栽沙棘,较其他植物造价低、成活率高、成林快、收效早。据统计,盛果期沙棘林,每年仅卖果一亩就可收入2000元,可大大增加农民收入。更为重要的是,沙棘在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恢复植被、恢复生物链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对建设生态省的作用不可小视。
开发沙棘有好“底儿”
据农科院专家介绍,我省从1987年即开始沙棘育种、造林、开发研究,现省内有两个研究所从事沙棘育种研究,现已育出适于我省条件的沙棘品种5个。省农科院浆果所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沙棘基因库,面积100亩,保存材料93份,而且是国内最大沙棘种苗基地,每年可提供优良苗木700万株。
目前,在我省安达、明水、杜尔伯特等西部盐碱地区和绥棱、孙吴、荣军农场等风沙地及沙金矿弃地、废弃地、盐碱地及退耕还林地已育沙棘林12处,共1.1万亩,其中60%已郁闭成林,80%已进入结果期,收到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绥棱县长山乡农民程贵发说:“俺1999年春在承包的退耕还林地上造沙棘林60亩,没想到从此就过上了好日子,去年仅采果一项就收入4.7万元,干啥能挣这些钱。”
据介绍,近几年,国内市场上沙棘果成了热销货,由原来的每吨1600元连续上涨到2800元。以沙棘果为原料生产的系列产品以其绿色、保健备受消费者青睐。省农科院浆果所已开发出沙棘酒、沙棘油等系列产品,仅沙棘果酒一项年创收20万元。开发出的沙棘茶、沙棘口服液也已投放市场。
还需再跨几道坎
黑龙江省的气候条件适宜沙棘生长,且我省有几千万亩沙地、沙化草原、退耕地、废弃地、盐碱地需要改造、开发,有条件也有需要发展沙棘产业。但目前我省沙棘产业的规模不大,发展步子也较慢,专家分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沙棘造林投入较大,造一亩沙棘林种苗费需300元,一般要到5年之后才得到经济回报,这对于一般农民来说,很难承受。而且在生产上,急需普及先进的造林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目前我省掌握这些技术的人员较少,技术推广力量不足。
再有,沙棘种植与沙棘果加工不能有效衔接,农民种沙棘担心果卖不出去,加工业担心建厂原料没有来源,这也是制约沙棘发展的一大原因。
黑龙江省有先天的资源优势,也有发展沙棘产业的基础,只可惜目前还没有全省中长期的沙棘发展规划。
国家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全国性的沙棘综合开发指导组织,专家建议,我省也应成立全省沙棘开发的协调领导机构,制定全省的发展规划,协调各部门力量,保持沙棘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加大生态工程投资的机会,争取更多资金用于沙棘林建设。专家指出,要想沙棘大发展,必须加强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投入,以实现在沙棘育种、造林营林、产品开发等方面不断创新,增加沙棘产业的经济效益及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