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4月9日电日前,黑龙江省政府出台文件,全省博物馆、文化宫、群众艺术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具有公益性质并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或者供公众进行文化活动的非营利场所,今后主场地不得租作他用。8日,记者走访了哈市近十家公共文化场所,发现场所租作他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省博物馆:店铺林立
8日,记者来到省博物馆。记者发现整个建筑的一层已经被十余家商店围住,省博物馆的大门被夹在中间。在红军街一侧,5家金店、彩扩等,将整面墙体“堵”得严严实实。在满洲里街一侧,啤酒小子鹅熏酱店、两家服装店和美体仪专卖店的牌匾一个挨一个。出租的是不是主场地,记者采访了省博物馆的郑馆长,他告诉记者,省博物馆还没有接到正式的文件,租出去的部分场地并不影响展览活动。
哈工人文化宫:酒店占据
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是哈市最早建设的重点大型文化娱乐场所,曾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但是这样一个全省规模最大的欧式建筑群,却因租作他用而面目全非。鲁福楼和奥丹两大酒店就占据了工人文化宫一半。记者从正门进入工人文化宫内,一进门看到的是“商务通”的大招牌,两侧摆满商务通的柜台。记者接着上了2楼、3楼,发现整个楼都被租给各个公司和培训班,还有一部分3楼房屋成了酒楼服务员的寝室。
各区文化宫:都在出租
随后记者在太平区文化宫楼前看到,除了挂着的文化宫牌子能让人认出这里是文化活动场所外,再没有其他迹象。整个楼的一层被体育用品、服装、蛋糕店等占得满满的。随后,记者走访了道里区文化馆、道外区文化馆、南岗区文化馆,发现各区文化馆不但楼房破旧,而且都租作他用。
出租的日子不好过
据哈市工人文化宫的刘新民主任介绍,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管理模式的转变,文化宫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大型政治、文化活动转移它处,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冷落。为了扭转尴尬的局面,弥补经济亏空,从1992年开始,他们不得不将大部分场地出租,只剩下原来的剧场。目前,由于经济紧张,自主文化和教育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据了解,哈市工人文化宫楼内的各个公司、商店的租赁合同即将到期,到今年6月24日将全部撤出。由于鲁福楼和奥丹酒店的租赁合同期限较长,目前还没有办法将场地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