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4月16日电目前,哈尔滨零售业大战已经进入白热化,在本土超市与洋超市过招之时,人们往往忽略了离百姓最近的便利店。
有没有真正的便利店?
“目前,哈尔滨的便利店不能说是标准的便利店,达不到便利的要求。”哈尔滨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玉斌在谈到目前哈尔滨便利店的现状时这样认为。目前,在我市冠以便利店名头的不少,但是真正达到便利店标准的却微乎其微。据张玉斌介绍,目前国际上有三种零售业态:大卖场、会员店及社区店,这三种业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进入细分市场。目前进驻我市的外资零售业主要以大卖场为主,像日本的7-11以及台湾OK店则是社区店的代表。社区便利店主要是为日常生活服务的,在这里可以买到报纸、文具等等,家庭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用品在这里都应当体现。其主要特点就是连锁,只有这样才能上规模,从而降低成本。
在上海,联华便利店提供的服务项目还有很多:代收电话费、手机费、水电煤气费、彩扩冲印、投币电话、干洗衣服等。而在杭州,便利店还代售彩票、演唱会票、旅游门票、报刊等。在便利店发展较为成熟的海外,便利店还可以洗衣、发传真、交水费、电费、煤气费、保险费,有的地方甚至还可换手机卡。
有专家认为,便利店仅靠出售商品无法在激烈的业态竞争中取得优势,它必须开发连锁店铺网络的附加价值,即扩展其服务功能。日本的7-11便利店之所以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将店铺网络视为一条高速公路,不仅自己的车(商品)在这条路上通行,也吸纳其他车辆(服务)在该条路上行驶,不过收取高速公路费罢了。
为何便利店不够便利?
张玉斌指出,哈尔滨的便利店不够便利的首要原因是连锁化程度不够。便利店必须开发连锁店铺网络的附加价值,但是,这种附加价值的开发必须以便利店网络遍及社区为基础。
按照便利店发展规律看,每3000人就需要一家便利店。以哈尔滨市市区人口311.80万计算,哈尔滨至少需要1000家便利店,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市的便利店不足200家,每个社区根本达不到拥有一家便利店。
哈尔滨的便利店启动比较晚。张玉斌介绍,在上海,便利店到处都可以看到。上海是个商业城市,从1995年开始便利店就大量发展,北方相对来说比较晚。
哈尔滨便利店如何发展?
为什么便利店迟迟没有成为哈尔滨市场上的主流?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便利店的发展和城市的气候有关系,在城市平均温度高的地方,便利店数量会随之增多,并且销量也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而城市的平均温度低,人们的户外活动少,销量就会受影响。哈尔滨是一个四季温差变化较大的城市,24小时便利店在冬季并不适合。
目前哈尔滨还没有形成标准的便利业态专业性的公司。市区的一些连锁超市、仓买应该算是便民店,他们的营业面积、商场布局不能成为便利店。联华快客已经进入北京并飞速扩张,日本的7—11也进入北京,它是一个国际化、专业性、标准的便利业态的公司。
对此,张玉斌认为,发展便利店,靠自己摸索也是一条路,但是发展较为缓慢。哈尔滨想发展便利店最好的方式还是应该以引进为主,引进那些先进的、已经发展成熟的国内或国际著名的便利店,这样能够迅速提升哈尔滨社区便利店水平,对提升哈尔滨社区便利店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