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主将老矣强项渐弱 黑龙江俄罗斯文学翻译前途堪忧
2003-04-21 13:00:2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1日电培养和输送俄语翻译人才,向来是黑龙江省的一大优势,特别是一些杰出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大部分是黑龙江人或是在黑龙江生活过、工作过的。提起那一串长长的名字,我们如数家珍。黑龙江大学的前身———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翻译家的摇篮”。大量的俄苏文学翻译精品,让黑龙江在全国一度领先。近日,记者走访了老一辈翻译家,了解到黑龙江文学翻译工作的近况。

    古稀之人担纲主力,能撑多久?

    黑龙江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文学翻译家郝建恒先生说,提起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黑龙江大学前身),其历史可追溯至1941年。当时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队。1956年,其升格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是全国俄语师资力量最雄厚、俄语毕业生最多的学校,据统计,在黑龙江大学组建之前的10年里就培养了近7000名毕业生。还开设了研究生班,培养博士生,每年都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留学苏联。大批涌现的俄语人才中,不少人成为我国一流的文学翻译家。

    建国初期,我国在对外关系上发生重大变化,俄苏文学作品受到广泛欢迎,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黑龙江出现了俄苏文学作品翻译的高潮,相继翻译的作品主要有:《静静的顿河》、《祖国颂》、《冲击柏林》、《生命之歌》、《在一个静静的村庄里》、《船长与大尉》、《奥库洛夫镇》、《森林之歌》、《古撒哥夫斯基》、《瓦杜丁将军》、《在主要战场上》、《瓦杜丁将军的道路》、《茹尔宾一家》、《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母亲》、《契诃夫小说集》等。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加之“文革”的摧残,原本蓬勃的文学翻译事业基本上停顿下来。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的翻译文学再次繁荣,一个作品可以发行到几万册甚至十几万册。短短10年间,黑龙江的翻译文学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一席,而俄苏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是独领风骚。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大量的俄苏文学精品,译者绝大多数都是黑龙江人。如古典作品有《叶夫根尼·奥涅金》、《聪明误》、《伊戈尔出征记》、《巴拉达号三桅战舰》等;现代作品有《俄罗斯森林》、《啊,西伯利亚》、《布列斯特要塞》、《苦难的标志》、《苦难的历程》、《故乡》、《莽原》、《洪流》、《十二把椅子》、《阿纽塔》、《大地的精华》、《三个女性》、《悲伤的侦探》、《第五个是死者》等等,此外还出版了大量俄苏文学家传记丛书。

    九十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动荡的局势给其文学界带来了冲击,加之欧美文学的走俏,俄苏文学的翻译逐渐走向低谷,到九十年代末期,市面上已经很少见到新译的俄苏文学作品了。与此同时,翻译家队伍年龄偏大、后继乏人的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

    据郝建恒介绍,目前省译协有会员近600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尤其是文学翻译年龄偏高,40岁以下的凤毛麟角,五六十岁的仅有五六个人,多数人已近古稀之年。郝教授今年75岁,他的学生都已是花甲之人,他们是目前俄罗斯文学翻译的主力,很难想象这样一支青黄不接的队伍还能撑多久。

    靠“奉献”和“热爱”,能否留住人才?

    是什么导致了俄罗斯文学翻译队伍出现断层?记者随后采访了多位专家。

    首先是大环境的问题。翻译家徐昌汉说,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社会处在转型期,经济不景气,人们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关注自然大大超过俄罗斯。于是,英语热、俄语冷,欧美文学受欢迎、俄罗斯文学受冷落便成了大势所趋。黑大博士生导师、翻译家李锡胤说,现在的年轻人在选择学科时都会考虑它的实用性,对将来的就业是否有帮助。而俄语毕竟不像英语那样实用,尤其是文学翻译,他的职业范围太窄了,社会的需求量不大,人才自然就会减少。

    其次是人才待遇的问题。黑大俄罗斯文学研究所主任金亚娜认为,一些规章制度制约了文学翻译的发展,譬如大部分高校都规定,译著不算科研成果,不能用来评职称,而且文学译著不能参加社科院、教育厅、文联组织的评奖,而译协自己组织的评奖又没有分量。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郝建恒说,省社科院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科研成果奖,像文艺理论、文学史等属于社科类的文学译著可以参加评选,但是小说、诗歌这样属于文学创作类的文学译著是不能参评的,这类译著只能参评文联组织的评选,而文联又没有为文学译著设立奖项,于是,外国小说、诗歌等文学译著的评奖就成了“真空”。金亚娜还说,由于严肃文学读者群的减少,出版社能付给翻译的稿酬相当低,有些人花大量心血翻译出了作品,所得的报酬远不如讲课费高。

    最重要的还是阵地的问题。李锡胤说,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一些有影响的报纸,都为译著开辟过专栏,然后再有选择地编辑出书。现在这样的阵地几乎没有了。翻译家王忠亮说,自己翻译的好几部作品都放在家里,出版社不愿意出,自己又舍不得丢,就压在那儿。郝建恒说,快餐文化的兴起仿佛一下子就让严肃文学没有了阵地,出版社宁可出所谓名人、明星的自传、影集,也不愿意出不再“吃香”的文学作品。但没办法,出版社也是为了生存。郝建恒用三个数字来说明今昔的差别,1980年,他译的《故乡》印了14万册,很快销售一空;1982年他译的《洪流》印了48000册,卖的还可以;1998年,他译的《莽原》只印了3000册,到现在还没卖完!

    还有俄罗斯文学界也正处在彷徨期。王忠亮说,目前的俄罗斯文学现状很乱,老一辈作家光芒不再,甚至高尔基、马尔科夫这样的文学大家都受到抨击;而新一代作家比较靠近西方文学,写人性、写爱情,对于他们还不能过早地下结论,这也给研究和翻译俄罗斯文学的人带来了困惑。

    哈师大外语学院名誉院长、翻译家甘雨泽说,翻译一部文学作品,需要译者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和外语功底,还要博学多才,并且沉浸下来,反复阅读吃透作品、甚至要不断培养对作品中人物的感情,才能传神地译出好作品。

    具有这样的综合性才能的人才,要他甘于寂寞,面对待遇不高、不被重视、缺少阵地等问题安之若素,显然是不可能的。难怪文学翻译队伍会青黄不接了。

    “要不是因为热爱,哪能坚持到现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老翻译家们说的这句话,然而,仅靠“奉献”和“热爱”,能留住乃至吸引更多的人才吗?

    盘活僵局,我们还能走几步棋?

    难道就这样“顺其自然”,让原本是“强项”的俄罗斯文学翻译的队伍自生自灭?采访中,翻译家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设想,值得深思。面对僵局,我们最少还可以走三步棋———

    第一步,设立文学翻译研究生专业。郝建恒建议,黑龙江在俄语教育方面有足够的优势,因此在高校设立文学翻译研究生专业应该是当务之急,培养一定数量的人才,可以不求“量”而求“质”,起码保证文学翻译队伍不要断档。在这方面,金亚娜做了有益的尝试,她为自己带的3个博士生开设了“文学翻译课”,已初见成效,这门课将作为博士生的学位基础课固定下来。

    第二步,结合市场,培养读者群。这是翻译家甘雨泽提出的,他在2000年主编翻译的“俄罗斯反犯罪小说系列”一套6本,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8000册很快销售一空;2001年他又主编了“俄罗斯黑手党与政权小说系列”,首印5000册,再版又印了4000册,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之后他又主编出版了“俄罗斯新贵小说系列”,首印8000册,同样取得不错的销量。甘雨泽认为,作为文学翻译家,首先要了解市场,尤其是外文出版的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翻译出版能够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这些年来欧美文学占领市场,俄罗斯文学几乎没有出版过什么新译本,主要原因就是读者不再喜欢那些过于“沉重”的名著。作为译者,也应该适当地向读者介绍一些通俗的文学作品,它虽然文学价值不高,但贴近生活、读者面广,故事性很强,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中的一些真实情况,一些好的作品也很有深度。甘雨泽认为,用这类作品吸引读者、争取阵地,在读者对俄罗斯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之后,再加以引导,不失为一步好棋。

    第三步,为译著评选设立奖项。文学翻译家们一致呼吁,其它文艺作品都有奖可评: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飞天奖、金鹰奖……为什么就文学作品翻译无奖可评?译者不能靠作品评职称、算成果,谁还会用十年八年的时间,潜心翻译一部巨著?所以,当务之急应该设立一个译著参评的奖项。

    我省培养的文学翻译家及代表作

    张锡俦《丹娘》、《日日夜夜》;李锡胤《聪明误》、《伊戈尔出征记》;钱育才《普罗柯菲·聂克托夫》、《解冻》(第2部);佟轲《瓦杜丁将军》;力冈《静静的顿河》、《上尉的女儿》、《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郝建恒《故乡》、《洪流》、《莽原》;陈殿兴《和解》;王士燮《苦难的历程》、《青年近卫军》、《死魂灵》;孙维韬《爱的启蒙》;徐昌汉《十二把椅子》、《莫斯科鬼影》、《一个人的遭遇》;刁绍华《村中三日》;姜长斌《俄罗斯森林》;高文风《迦尔洵短篇小说集》;俞启骧《苦难的标志》;张会森《屠格涅夫全集》第七卷;王育伦《一日长于百年》;王忠亮《大独裁者》;孙厚惠《阿纽塔》;宋嗣喜《青年女教师》;潘稼民《列宁在十月》、《罪与罚》;黄树南《黑母鸡》、《暴风雨的女儿》;甘雨泽《生活正应该这样》、《流浪儿历险记》;金亚娜《大地的精华》、《如履薄冰》、《魔鬼的峡谷》。

    曾在黑龙江生活工作过的翻译家及译著

    金人《静静的顿河》、《荒漠中的城》、《茹尔宾一家》、《契诃夫小说集》姜椿芳《列宁在十月》、《结婚》、《赌棍》、《贵族之家》王季愚《在人间》赵洵《贵族之家》、《夏夜集》李克异《泥沼》、《森林的寂寞》高莽《保尔·柯察金》、《永不掉队》、《臭虫》、《澡堂》、《西班牙人》、《团队之子》丘琴《苏联诗选》、《普希金全集》、《马雅可夫斯基选集》沈颖《前夜》、《十二封信》、《驿站长》、《教育之果》张铁弦《左撇子》、《烟斗》徐立群《俄罗斯人》、《普通一兵》、《米丘林》、《烽火年代》王汶《草原的太阳》、《气球上的五星期》孔柯嘉《破产者》、《幸福》刘迟《斯大林格勒战役》、《绞刑架下的报告》陈涓《乡村女教师》、《米丘林》孟广钧《攻克柏林》、《难忘的1919年》王澍《卓雅》、《伟大的转折》。

责任编辑:超级管理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