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5日电进入四月中旬,依安县瑞雪糖业集团的机器仍运转个不停。原料充足,产品旺销,工人们加班加点,干劲十足。
这是黑龙江省制糖企业红红火火日子的一个缩影。过了多年苦日子的黑龙江省制糖企业冲出了逆境,走出了低谷,日子越过越甜。
黑龙江省是国家食糖主产地之一,制糖业是黑龙江省的传统产业。但是,由于包袱重、债务多、资金短缺、市场不好,上世纪九十年代,省制糖业一直是苦苦挣扎,省内32家糖厂普遍亏损。1999年,按照国家要求,制糖行业结构调整后,黑龙江省只剩6家糖厂开机生产,产量也仅能达到11.5万吨。
1999年起,省内的制糖企业积极进行改制、重组,大量民营资本注入这一行业。各糖厂纷纷摘掉“国字号”帽子,竖起“民营”和“股份制”的大旗。目前,黑龙江省的制糖企业共有15家。除红兴隆糖厂仍是“国字号”外,其余企业经改制、重组后,全部成为民营企业和股份制公司。
改制、重组为黑龙江省的制糖企业带来了根本变化。
一岗多人、人浮于事,过去各糖厂普遍存在。曾有一家糖厂仅副厂长便有10多位,人多“饭量”大,企业成本也就居高不下。改制后,人少了,成本也大幅降低,产品竞争力强了。
2000年,温州商人黄健峰,投资几百万元,租赁了原明水糖厂,成立明水富海制糖有限公司。2001年,赚回了500余万,把投入全部收回。之后,他又租赁了原肇州县糖厂。以前,这两家糖厂的管理人员共有300余人,现在不足50人。
2001年,我国南方甘蔗受灾,当地食糖大幅度减产,当地食糖价格上涨为4500元/吨。利用这个机会,我省的糖厂狠狠地赚了一笔。有了“活钱”,企业手里宽绰了,兑现农民的甜菜款“敞亮”了,有“闲钱”上设备、扩规模。
近年来,优良甜菜品种得到大力推广,纸筒育苗面积扩大。甜菜单产逐年提高。1999年以前,每吨食糖完税成本为3200元左右;现在,每吨成本降至2400元左右。成本下降,产品的竞争力提高,获利机会更多。
我省食糖的主要销区是东三省。1999年,糖业结构调整后,吉林和辽宁两省的大部分糖厂退出,剩下的糖厂每年食糖产量仅有4万余吨,远远满足不了当地的需要。我省制糖企业凭着地缘优势趁机而入,全面占领了当地市场。我省食糖产品以绵糖为主,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依靠先进的工艺设备生产出的优质精幼砂糖更受市场欢迎,远销京津、广东,国内知名饮料公司都用我省的精幼砂糖。
2000 2001年制糖期,全省食糖产量22万吨,实现利润1.05亿元;2001 2002年制糖期,全省食糖产量31万吨,实现利润7000万元。2002 2003年制糖期,预计可产糖4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