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一身价过千万的民企老板“重塑”“哈畜”的启示
2003-05-09 09:00:24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5月9日电拥有千万资产的民企老板闫杰生,在哈尔滨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国企经营者的活动中脱颖而出,应聘成为濒临破产的哈尔滨畜电池厂(简称"哈蓄")厂长。在三年多"重塑"国企的实践中,闫杰生历经种种困惑、挫折和失败,终于使哈蓄获得新生。从民企老板到国企厂长,再到股份制企业董事长,闫杰生身份的变换为人们观察国企改革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民企老板入主国企发现浪费惊人

    1999年8月5日,民企华光蓄电池有限责任公司老板闫杰生,富有戏剧性地成为国有企业哈蓄的厂长。哈蓄在计划经济时代曾是带动和推动国内蓄电池行业进步的国有中型企业,但在闫杰生接手时已是一个"烂摊子":欠贷欠息7000多万元,欠外债2000多万元,负债率超过130%,流动资金完全枯竭。

    入厂没几天,闫杰生就从销售部门开刀,把销售部长免了,由他兼任,其他3名副厂长兼任销售部副部长,每人负责开发一块市场,同时着手在全国各地建立经销网点。接着闫杰生开始解决被称作国企第一难的"人"的问题,将原来14个部门精简为8部1办,将中层干部由38人减到19人,将职工由670人减到320人,将卫生所、汽车队、煤气站等单位剥离组成了资产经营公司,自负盈亏。一些下岗的职工不理解,指着鼻子骂闫杰生:"盼厂长,盼厂长,盼来厂长却下岗。"闫杰生回忆说:"当时我像祥林嫂一样一遍遍地做解释,告诉他们不这样做大家都好不了,可是没人听得进去。这倒让我明白了我的前任们为什么宁可人浮于事也不减人的道理。"

    闫杰生告诉记者,假如不是亲身置于国企之中,他绝对不会相信其浪费的惊人程度。有一家酒店租用了哈蓄的一栋房子,每月交给哈蓄电费3000多元,闫杰生挂电表测了一个月,这一测不得了,实际电费足有4.6万元,这意味着哈蓄每年要为这个酒店承担50多万元的电费,而这个酒店上交给哈蓄的年租金才35万元。另外,哈蓄附近还有一些单位和住家,用的也是哈蓄的电,每月交厂的电费合计有8000多元,可实际用电费达4万元之多,一年下来哈蓄还要为它们扔进30多万元。从此,闫杰生给周围每户使用哈蓄电的单位挂了电表,一律按表收费。如此"跑冒滴漏",闫杰生狠抓了一段时间,竟抠出了500万元。

    闫杰生说,哈蓄每年花在原材料上的钱有几千万元,这里面的漏洞就更大了,就拿哈蓄跟他原来所在的华光蓄电池有限责任公司比:都是从同一个地方购买硫酸,哈蓄每瓶要花20元,华光只花9.8元;从同一家商店购买纸箱,哈蓄每个要花3.6元,而华光只花1.46元。为避免企业再当"冤大头",闫杰生给采购员们制定了限额,超罚节奖,结果购买原材料的价格一下子就降下来。闫杰生说,还有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哈蓄原来自己生产塑料外壳,每个成本22元,而到市场上买只需15.7元,就这么一个明摆着吃亏的事儿,竟让它存在了那么多年。

    "国企职工虽说是企业'主人',可是在对待企业的态度上,与民企差距很大。"闫杰生说,"在华光,我与职工亲如一家人,可谓荣辱与共。可是到哈蓄不久,我就听到反映,很多干部在企业不开资的情况下,仍旧三五成群下酒馆。反正是企业的钱,不花白不花。干部都这样表现,那还怎么要求职工?于是我针对干部吃喝做了一些限制,违者罚款300元。这种规定在民企是不会有的。"

    在国企"框子"里单靠能人无力回天

    闫杰生有意识地把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民企机制引进哈蓄,确实见到了一些实效。干部职工精神面貌有所改观,企业明显减亏,职工欠发的工资补上了。可是,哈蓄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困境,闫杰生也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因为一些他左右不了的因素使他寸步难行。

    哈蓄资金匮乏到了极点。哈蓄有债权3800万元,闫杰生本以为,只要能要回1000万元,厂子就能运转起来。可是进了哈蓄的门,他才知道绝大多数货款早已成了呆死账,而且连底档都没有,想起诉都没有依据。为了搞到资金,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其中借华光300万元,变卖设备200万元,政府又给支持100万元,企业勉强动起来。闫杰生遗憾地说:"这么点资金只能维持企业最低的生存状态,哈蓄若想发展,必须更新已20年不变的设备,产品也必须换代,可是没钱哪行。银行贷款是甭想了,因为哈蓄在银行已没有信誉可言;引资更甭想,哈蓄目前的经营状态无法使人有投资的信心。有人劝我找政府要,可我没那样做,我觉得那样是挺丢人的事。"

    哈蓄的历史包袱也格外沉重,每年光还息就得400万元。为了轻装前进,闫杰生成立了企鹅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哈蓄以1361万元优良资产入股,占股份的64. 3%,另外还有自然人股、社会法人股等多种成份。"与其让老企业拖死,不如让新企业展现勃勃生机。"闫杰生想取得政府的支持关闭哈蓄,以全部精力投入企鹅公司的发展,可是没等提出方案,就有人反对说:"市里聘你到哈蓄当厂长,你却要把哈蓄弄没了,这能行吗?"

    哈畜在闫杰生手里运转了一年多还是停产了。闫杰生无奈地说:"让训练再有素的马去拉一座山,它能拉动吗?"闫杰生说,"我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不怕困难,可是在国企的'框子'里把企业成败完全系于我一身,的确让我无能为力。"闫杰生认为,哈蓄只剩下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退出国有,把所有因国有体制带来的困难和问题一古脑儿都解决掉,然后按现代企业制度重构新哈蓄。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由自己出资整体收购净资产为负400万元的哈蓄,彻底改造它。

    有人说闫杰生"傻",闫杰生等于是买一身负担;也有人说闫杰生"黑",要把国企"弄"到自己家。令闫杰生欣慰的是,市政府有关部门及主管单位对他的设想给予了坚定支持。闫杰生分两步对哈蓄实施了改制:第一步,由他出资收购企鹅公司中的哈蓄持有的国有股股权;第二步,企鹅公司以零价收购方式整体收购哈蓄,承担哈蓄的全部债务和安置职工的全部费用,并签订还、付款协议。至此,拥有54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哈蓄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时实现了哈尔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资本的首次整体退出。

    职工身份退出"国有"不能"拖泥带水"

    有关人士指出,哈蓄改制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得利于闫杰生比较稳妥的职工安置方案。根据这一方案,由企鹅公司一次性支付原企业在职及离退体职工的全部安置费用,具体的安置办法和补偿标准,经哈蓄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以协议方式执行。

    闫杰生说,现在一些国企改制,往往不把欠职工的钱和安置费还给职工,而是回购作为职工在新企业里的股份,这样做使职工与新企业还存在着扯也扯不清的关系,不利于企业发展。所以要退出职工的"国有"身份,就要退干净、退彻底,不能"拖泥带水",哈蓄拖欠职工的钱要全部要给职工,解除关系需要补给职工的钱一分钱也不能差。

    闫杰生组成工作小组,耗时近半年时间,对职工上报的医药费、托儿费、集资款等企业欠款事项逐个进行核对。最后经过企业与职工双方确认的欠款达1000万元左右,涉及职工1000余人。加上工龄补偿金,哈蓄与职工"划清关系"预计要支出3500万元。闫杰生没有丝毫犹豫,在新企业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自己先掏出1800万元。截至目前,新企业为安置职工已投入2800万元,并还银行贷款1500万元。

    在告别国有身份的历史性时刻,哈蓄绝大部分职显得很平静,他们说,原来以为企业被民企老板买了去,欠我们那么多年的钱还有指望吗?没想到,他不仅一分不少地还给我们,连我们忘了的他也还给了我们。哈蓄主管单位和市有关部门感到非常满意,他们总结说,哈蓄改制使国企债务有了新的承担者,职工被妥善安置,闲置资产有了盘活希望,社会稳定也有了保障。

    新企业从原哈蓄职工中返聘了100多人,身份的变化使这些职工如同脱胎换骨一般,从责任感到工作态度都有了明显转变。职工们对记者说:"过去我们是企业主人,谁敢把我们怎么样,现在不行了,活儿干不好,就得卷铺盖卷,解释100条理由都没用,不过也挺好,工资比在哈蓄时高多了。"2002年企鹅公司进行了恢复性生产,找回了原有的一些市场,预计2004年可以全面启动生产。

    闫杰生说:"我用两三千万元获得了近1亿元资产的经营权,如果新建一个同等规模的企业,这点钱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说,收购国有资本,我虽然付出了较高的代价,却以最短时间站到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阎杰生还提到了企业的无形资产,那就是哈蓄数十年来积累起来的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工人技术水平等,企业恢复活力后其潜力将会得到充分发挥。

    哈尔滨市体改委副主任胡淑芳对记者说,哈尔滨市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是国内同类城市中最高的,目前仍高达70%,有不少国企同老哈蓄一样发展无望,闫杰生以其"重塑"哈蓄的三年多实践,为这些国企的重生"趟"出了一条路。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