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5月12日电“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没有人看见你的美,在生死交融的一瞬间,你释放出最圣洁的光辉……”当抗击“非典”的战役在黑龙江省打响后,战斗在“抗非”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更加认识到了任务的艰巨,一支由白衣天使组成的战斗队伍,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硬仗,正勇敢地扛起肩上的重任,战斗在抗击“非典”的最前沿。
一年一度的国际护士节再次如约而至,在这个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特殊时期里,这个节日的到来让所有的护士为此而更加振奋和自豪。带着崇敬的心情,记者对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进行了走访。
面对陌生的“非典”,每一位上一线的医护人员随时都面临死亡的威胁。但让人们感动的是,那些平时看起来弱不禁风的护士们竟然如此义无反顾。
4月25日,哈医大一院发现了全省首例“非典”疑似病例,拉开了黑龙江省与“非典”短兵相接的序幕。在人人谈“非典”色变的时刻,白衣天使们没有退缩。哈医大一院眼科二病房护士刘丽娟的丈夫身患骨癌,已经无法行动,但她仍积极递交了请战书:“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知难而进抗击病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大家,小家的困难我可以克服。”黑龙江省医院感染内科护士郭金莺因丈夫在外地服役,为了照料年幼的孩子,曾在一个月前申请调到不值夜班的科室。但当“抗非”任务摆在面前时,她没有多说一句话,将1岁半的孩子托付给邻居便留下与同事们共同战斗。刘海燕的孩子刚刚11个月,27日感染内科接到收治留观病人的任务后,她没有来得及回家打个招呼,只是打电话告诉家人:“从今天开始,给孩子断奶吧。”呼吸内科护士王晶从北京接受培训刚刚回来,得知医院开始收治留观病人,便要求立即投入工作。在医院“撵”她回家与父母共进晚餐的情况下,吃过饭没有过夜她便又回到了岗位。在护理部打电话找脑外科护士长安排发动护士报名上一线时,接电话的护士许天英问明情况当即表示:“不用找护士长了,我去!”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留验站老护士长马桂英今年45岁了,已经内退在家的她,又主动请缨来到留验站,与年轻的护士战斗在一起,向她们传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董妍是孩子妈妈中孩子最小的一个,为了抗击“非典”,她狠心地把出生才9个月的孩子的奶给断了。护士赵学勤家里12岁的儿子腿骨折躺在床上一个多星期了,她也没有抽空回去看一眼。护士刘瑞琪不顾自己安危两次登机将发热旅客带下飞机,送到救护车内进行体温测量。5月2日,刚刚参加完战斗的护士刘瑞琪向领导请战道:“还是减少污染环节吧,让我上飞机!”朴素的话语,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灵。作为母亲,谁愿意抛下年幼的孩子?然而记者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了解到,战斗在这里的22名医护人员中,有14个是孩子妈妈。她们撇下家里需要照顾的老小,义无返顾地走上了排查“非典”一线,为市民把好疫病进入的关口。
“非典”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和焦虑,曾使多数人脸上的表情变得冷漠,目光变得茫然。然而,当你来到白衣天使们的身边,这一切就会发生变化,因为她们的心灵充满阳光。
发热留观的病人由于被隔离,加上对疾病的恐惧,情绪变得异常烦躁,对医护人员也充满抵触情绪,甚至破坏医院的器械和门窗,这无形中给医疗护理带来了困难。面对这些,哈市胸科医院特诊病房护士长陆涛没有退缩,有的只是必胜的信心和与困难抗争的勇气。她明明知道每接触一次病人就多一次感染的危险,但她还是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来到患者床前为其做心理疏导,告诉病人“非典”可防、可治,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就这样,情绪冲动的病人也渐渐变得理智起来,增强了与疾病抗争的决心。
黑龙江省医院呼吸内科护士王晶只有24岁,个子不高,小巧玲珑,但在北京接受过培训的她却成了留观病房中最忙碌的人。消毒隔离措施、病人排泄物处理等等工作都要她来手把手地教给大家。因为工作任务重,长时间戴着口罩,她的脸被勒出了两道血肿。但王晶从不以“师傅”自居,当病房内原来的负责护士因身体原因不得不撤出时,护理部原决定让王晶任护士长,但她表示:“我还年轻,还是让更有资历的人来当护士长吧。请领导放心,无论谁来当,我都会全力配合,协助护士长把工作干好。”
哈医大一院泌尿外科护士穆素红作为科内护士中惟一的党员,率先请缨支援一线。她与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担当起了护士和护工的双重工作。厚厚的隔离服捂得人透不过气,身背十几公斤重的喷洒设备,每天要来回十余次,药罐内浓重的消毒水味道隔着口罩和防护镜仍呛得她直流眼泪,加之随时面临可能直接接触“非典”病人的危险,穆素红仍以超常的毅力和同事们日夜坚守在一线。
孙志红是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在“抗非”战役打响的夜里,她悄悄告别了熟睡中儿子,只留下了一张纸条,至今仍坚守在“抗非”一线上没有回过家。多日来,她一改原有在青年护士面前严肃的面孔,像母亲、像姐姐一样,手把手地教护士们怎样做好自身防护,从一层层地戴口罩到一件件防护品的佩戴,“喋喋不休”、语重心长,护士们这时才意识到?熏护理部主任往日的严肃源自于对她们的爱护。按照医院规定,特诊病房的护士24小时一轮换。由于“非典”突然袭来,又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为了有效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孙志红在每一名护士上岗前都要亲自进行严格培训,从穿脱隔离服到如何护理感染或可能被感染的病人,怎样预防和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等,每一个细节都要示范到位,几天下来,她瘦了一大圈。由于特诊护士工作频繁接触冷水,她的风湿病犯了,腿也肿了,可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她忍着疼痛,常常在没人看到的时候揉揉腿,把药吃下。
战斗在急救第一线上的白衣天使的足迹也踏遍了抗击“非典”的前线。直到现在,“120”急救中心参加转运我省第三例“非典”疑似病人的护士郑红姬仍然关心着张某的病情。郑红姬4月30日上夜班,当天夜里她突然胃病犯了,几乎疼得一宿没合眼,有两次出车任务都是同事替她去的。等到第二天7时,接到转运“非典”疑似病人张某的指令时,胃疼刚刚缓解的郑红姬二话没说,立即穿上防护服冲上了一线。
一次转运需隔离的发热人员时,郑红姬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20层厚的口罩,整整等了3个多小时。那天气温较高,时间久了,真有缺氧的感觉。一次性的隔离服内热气形成了水珠,手套早被汗水浸透,即使这样,身体虚弱的郑红姬还是一直坚持到任务结束。
王海霞是“120”急救中心年龄最小的护士,今年只有22岁,但在实际工作中,她事事抢在最前面。因为她转运可疑“非典”病人数量最多,个子不高的她被同事们称为“转运可疑病人专业户”。4月25日,王海霞接到转运与我省首例“非典”疑似病人有接触的两个留观人员的任务,赶到现场后,二人对留观隔离有顾虑,所以迟迟不肯上车。虽然王海霞在隔离服的包裹下已经大汗淋漓,但仍坚持与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对二人做思想工作,最终将二人劝上车送至留验站。等她回到急救中心时,因为虚脱晕倒在车库中。随后的日子,王海霞并没有退缩,依然坚守在急救第一线上,并用忘我的精神感染着急救中心的每一个白衣天使。
那些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有很多还是父母膝下的“乖乖女”,是男朋友精心呵护的“女王”,更有些是年幼孩子的母亲,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在她们不顾安危置身险地的时候,身后从未缺少家人和社会的支持、理解、关怀和奉献。
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脑外科护士程洁原定于5月份结婚,但由于在“非典”病魔袭来时程洁积极请战,即将牵手的一对准新人不得不重新体验“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滋味。4月29日程洁走进隔离区后,男友往程家跑得反而更勤了,因为他知道,女友最担忧的不是自己“跑了”,而是家中吃不香、睡不着的父母。但属于年轻人的浪漫是“非典”病魔也无法压抑的,每天21时整,男友都会打来电话,向程洁说一声“我爱你”。即使程洁在隔离区里不能亲自接听他的电话时,短信也会将这最温馨的三个字及时送到。此外,男友每天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给程洁写一封信,他要记录下这非常时期非常的爱,作为爱情的见证。
李丽是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特诊病房的护士,工作在与“非典”抗争的前沿,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下来,照顾老人和孩子这副家庭的重担不由分说地压在了丈夫一个人的肩上。丈夫每天上班工作,下班买菜做饭,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很辛苦,但却没有任何怨言。他爱她的妻子,他不想让她去前线,也知道那里很危险,同时他更知道妻子是一名护士,特诊病房需要她。妻子也明白,丈夫心疼她,但是在这关键时刻,她必须去。于是,李丽就这样告别了家人,丈夫也只能把每天的担心化作对妻子的鼓励通过电话告诉她。由于工作忙,李丽与家里的电话联系也渐渐少了,但此时的丈夫更加理解妻子,他一边照顾孩子和老人一边忙工作,为了让置身前线的妻子放心,丈夫越来越觉得肩上的责任好重,好重。
听说孩子要去北京支援首都抗击“非典”,“120”急救中心护士于丽洋的父亲自豪地说:“这才是我培养出来的女儿,如果人民需要我,我也可以随时奔赴前线。”作为“120”急救中心“抗非”一线护士的父亲,于洪庆一直默默地支持着女儿。于洪庆说,从小于丽洋就是个热心的小姑娘,看到别人有困难她总是想去帮助,甚至经常找来自己的父亲帮助别人。从她第一天请战上一线工作,他就在电话里为她的决定而竖起了大拇指,毕竟她很年轻,没有家庭的负担,父母也不需要她照顾,而且作为一名护士,此时走上一线更是责无旁贷。至今已经有1个月的时间没有见到女儿了,更多的交流都是他在电话里对她的支持和鼓励,在此他要告诉女儿:“全家人都支持你的工作,我们为你而骄傲。”
5月8日,当即将走进隔离病房的省医院南岗分院周围血管病科护士靖冬梅告别家人时,儿子所在的香坊区第一小学的张校长、李丽班主任和其他一些教职员工也来为她送行。当时靖冬梅家的玻璃恰好打碎了一块,学校得知后马上安排人员维修。现在,每天放学后班主任李丽都将靖冬梅的儿子送回家,交到老人手中,正因如此,靖冬梅在隔离区内干得格外踏实。王双燕在虹桥小学二年级上学的女儿同样受到了学校的格外照顾,班主任裴晓然得知王双燕进入隔离区后专门打电话来慰问,并要求同学们对她的女儿多多帮助。王双燕还“走进”了女儿同学们的日记,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英雄。